站在藏热小学的操场上,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动了:数百名不同民族的孩子正跳着融合藏族阿嘎舞元素的双语操。他们挥舞着手臂,模仿着祖辈建房夯土的动作,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
不远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藏语跟读声。认真学习的不只有藏族孩子,在这里,藏语课向所有民族开放。语言不再是隔阂,反而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
而这,正是今日西藏教育,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模样。
时光倒流几十年,西藏的文盲率曾高达95%以上。曾几何时,对西藏的大多数孩子来说,知识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今天,西藏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
林芝一中有位名叫德吉的藏族姑娘,今年16岁了。提起在林芝一中读书的经历,她非常感慨:
“在学校吃饭住宿不用花钱,连文具都是学校发的。爸爸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被知识眷顾的孩子。”
德吉口中的“不用花钱”,背后是西藏连续22次提高教育“三包”经费标准,到2025年,生均达到5700元。
作为广东省对口支援的重点单位,自2000年起,林芝一中就持续获得广东帮扶,2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00万元。如今,学校共有2500余名学生、49个教学班,汇聚了藏族、门巴族等十几个民族的青少年。
从2019年以来,广东已选派三批援藏教师团队,每批20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带入高原,并通过“传帮带”机制,为西藏培养本土师资,建设起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更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在西藏大学,我亲眼见证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上,师生互动热烈,笑声掌声不断。
西藏大学经管学院的“民族团结林”项目同样让人动容,各族学生共植一棵树,共育一片林,如今已是果香满园,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但要说到最打动我的,那还得数大学宿舍里的“3+1”混宿模式,即3名藏族学生与1名汉族学生同住。汉族同学主动学习藏语,而藏族同学则热情传授。
在我看来,这种朝夕相处中建立的理解与友谊,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真实。
教育所改变的,不只是西藏的孩子们。
在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据校长介绍,建校20年来,已有203位浙江教师远离家乡前来支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各民族互帮互助的真挚情谊。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双向的成长与汇聚。截至2024年,“组团式”教育援藏已帮带本地教师2500余名,同时9批次共2600余名西藏骨干教师赴对口支援省市跟岗培训。
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了连接个人梦想与时代需求的桥梁。近5年来,西藏职业教育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5万人,新增23个特色专业覆盖清洁能源、藏医药等重点领域。
在离开西藏之前,我再次回想起藏热小学操场上那些跳着课间操的孩子。他们中有藏族、汉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却同样踏着欢快的节奏,同样眼中闪着求知的光芒。
西藏教育的真正奇迹,不在于建了多少学校,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它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最纯真的年纪相遇、相知、相伴成长。
他们一起跟读藏语,一起编程序,一起跳锅庄舞,也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
来自藏北的孩子既能传承本民族的歌舞艺术,又能掌握现代科技技能;既能保持文化根脉,又能拥抱时代发展。
所有这些,正是我们民族团结进步最真实的写照。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之上,人,只有人,才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动人风景。
教育,这场发生在雪域高原的静默革命,正在用最温暖的方式,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
大家听到了吗?那从雪域高原上沿着天路传遍四方的朗朗读书声,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动听的乐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