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时光有时会显得狭窄,而当我慢慢打开那扇通向雁门关的历史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赵氏孤儿赵武的曾孙——赵襄子,也就是赵毋恤。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一带,我曾在《中华祖脉》一书中详细讲述过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说,我是在这个故事的氛围中长大的,然而我从未想到,这段历史竟然在赵襄子的祖先那里重演,而这次,策划毒计的正是赵襄子本人,而无辜的受害者却变成了他的姐夫——代王。
赵襄子是赵国的开国君主,本名赵毋恤(或称无恤)。他死后被谥号为襄,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赵襄子。赵襄子的母亲是赵简子的侍妾,而赵襄子作为庶出子,起初在家中地位很低,甚至排在许多兄弟之后。然而,赵襄子天资聪慧,胸怀宽广,勤奋好学,深得赵简子的宠爱。
有一则故事传说,赵简子曾想考验几个儿子的能力,于是召集他们一起,说:“我将一枚宝符藏在常山(今北岳恒山)上,谁能先找到,谁就能得到奖励。”于是,众兄弟纷纷出发,争相寻找宝符。
然而,他们遍寻常山的每一个角落,也未能找到那枚宝符。众人一个个失望而归。而赵襄子虽然也没有找到宝符,却信心十足地告诉父亲,他知道宝符在哪里。他继续说道:“凭常山之险,可以轻松攻占代国,代国就可以归赵所有。”
赵简子听后非常高兴,觉得只有赵襄子明白自己的雄图大计,便果断废掉了原本的太子赵伯鲁,将赵襄子立为太子。
赵简子去世后,赵襄子继位为赵国国君。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尤其是代国——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带。赵简子生前与代王关系密切,曾与代王共叙盟约,并将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王。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友好。然而,赵襄子心怀野心,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吞并代国。于是,他制定了一条毒计,决定约代王会盟,并将地点定在了雁门关东面的夏屋山。
作为新晋的小舅子,赵襄子热情邀请代王赴宴,代王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欣然前往。宴会上,赵襄子对代王殷勤款待,宴乐声声,气氛愉悦。就在这时,赵襄子安排的侍酒武士突然举起金斗,狠狠地砸向代王的脑袋。代王毫无防备,一命呜乎,死于赵襄子的手中。
随后,赵襄子带领军队迅速攻入代国,将代国纳入赵国的版图,成为赵国的一个郡。
然而,赵襄子做完这一切后,忽然感到良心不安,想起了自己孤苦无依的姐姐,便派人去将她接回晋阳。但赵襄子的姐姐与代王相亲相爱,无法接受亲人如此残忍的行为。在极度的痛苦中,她悲愤至极,最后拔下头上的簪子,将其磨尖刺入喉咙,痛苦而死。她的死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磨笄山至今仍默默矗立,见证着这段充满血腥与背叛的历史。
赵襄子的行径激起了后人的强烈反感。200多年后,秦国的大将张仪为挑拨燕赵之间的关系,故意揭露了赵襄子的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告诉燕王:“赵国如此不讲亲情,连自己的亲姐姐、亲姐夫都不放过,与这样一个虎狼之国结盟,您能放心吗?”燕王听后心生警惕,立即决定与赵国割席断交,转而寻求与秦国的结盟。
然而,燕王未曾料到,秦国表面上言辞甜蜜,实则背后狠毒,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燕国以及其他诸侯国一举灭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赵襄子的野心和贪欲不仅伤害了亲情,也让赵国走向了毁灭。赵氏孤儿赵武凭借忠义得以保全生命,延续赵氏血脉,而赵襄子的后代,却因权欲和贪婪割裂了血脉情感。最终,赵国在内斗和背叛中倒下,其他诸侯国也难逃其厄运。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播下的是恶果,收获的必然是灾难。赵襄子的权欲,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衰败,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