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这位大唐的翼国公、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递交了请假报告,从此他再也没有披上战甲,手握那杆威震天下的大铁枪。直到贞观十二年,秦琼因病去世,才彻底告别了曾经的辉煌。
有一种说法认为,从贞观元年起,李世民变相地“没收”了秦琼的大铁枪,并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秦琼的长枪无人能敌,还是由朝廷来收藏和保养,既能保护此国之宝,也方便后人瞻仰。”这一说法似乎有历史依据。《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秦琼是李世民的重要杀手锏,敌将往往在面对秦琼时,命运注定走向终结。关键时刻,李世民选择派遣秦琼出征,而不是让身边最亲近的尉迟敬德去,这其中有深远的考虑。
李世民之所以频繁派遣秦琼出征,一方面是因为秦琼是李渊最为看重的猛将,若将他调去辅助太子李建成,必然会对李世民构成巨大威胁。李世民明白,秦琼不仅是一名杀人机器,且能最大程度避免尉迟敬德可能出现的失误,同时也能让秦琼的体能和健康逐渐消耗,最终削弱了这位名将的战斗力。
秦琼深感无奈:“我年少时便习惯了骑马打仗,征战超过二百余次,身上多处重伤,流血不止,怎能不生病?”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琼不仅是个英勇的斗将,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实际上的指挥才能也是不容小觑的。
《隋书》曾记载,隋炀帝杨广和大将贺若弼讨论过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为“大将”。其中提到,杨素是猛将,韩擒虎是斗将,史万岁是骑将,唯独大将,才能统领全局。而秦琼,无疑具备了全面的能力,远不仅仅是一个斗将或猛将。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可以看到,秦琼在多次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甚至有时比李勣还要更加出色。
其中两场战役最为典型。在《旧唐书·列传第十八》中有记载,秦琼多次挽救败局,化险为夷。第一次是在与李密的对战中,秦琼带领队伍奋力抵抗,最终扭转了战局。第二次则是在黎阳童山,李密因战斗失利几乎丧命,只有秦琼一人坚守阵地,最终帮助李密脱险。相比之下,李勣在荥阳的战斗中并未能充分展示出与秦琼相匹敌的能力。
而更为显著的是,在与刘黑闼的两次交锋中,秦琼展现了远超李勣的能力。在李勣被刘黑闼打得溃不成军时,李世民亲自派遣秦琼出手,最终破敌。李世民的选择,正是对秦琼能力的高度认可。
秦琼在李渊时期屡立战功,李渊感激不已,赠送给他金瓶,并表示可以割肉以供他下酒。可当李世民继位后,尽管秦琼被封为天策上将,李世民对他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封赏。此时,秦琼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而李世民也面临着“功无可赏”的困境。最终,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逐渐退出了战场,但仍旧享有特殊待遇,李世民为其修建了高规格的墓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为了纪念秦琼,破格为其立碑,并在秦琼墓前竖立石人石马,这一待遇在唐朝历史中极为罕见。据记载,只有李家宗室亲王和大功臣才能享有这样的待遇,而秦琼的墓前也摆放了石人石马,显然李世民对这位大将的尊重超出了常规。
传闻中提到的“秦琼倒掉李世民赐药”完全是无稽之谈,史书并未提及此事。事实上,在秦琼称病的12年里,李世民没有派太医去看望,也没有赐药。两人似乎逐渐疏远,但李世民从未忘记秦琼的那杆大铁枪,甚至在秦琼去世后,将它作为镇国之宝收藏。
综上所述,虽然李世民没有在战场上继续使用秦琼,但他对这位大将的尊敬和肯定显而易见。秦琼从大将军到薨逝后成为门神,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荣耀。若他继续活跃在战场上,也许会像李靖、李勣一样,创造更多不可磨灭的功勋。而李世民面临的最大困境,或许就是如何给予这位无畏将军更多的赏赐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