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历史上,北京有多个名字,如燕都、燕京、涿郡、幽州、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等,总计超过60个名称。到了民国时期,战乱频发,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今天,我们通过一组1912年至1914年的老照片,来感受当时北京的城市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2年的北京东安门。东安门是北京皇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建筑为七间三门的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有一座石桥。清朝时期,许多大臣上朝时都要经过这个门。后来,东安门被袁世凯烧毁,原址上建成了皇城根街。现在,这里已变成宽约30米的公共绿地,并且恢复了一段约25米长的古城墙。
站在前门大街的城楼上,望向远方的街道,直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繁忙的店铺尽收眼底。街道宽阔,石板铺设的桥面上,行人穿梭,黄包车不断来往,商贩和小摊点为街道增添了许多生气。
有趣的是,照片中还拍到两位欧洲女子在公园里游玩,遇见了几位身着传统满族服饰的女子。她们停下来合影,满族女子的气质优雅,气场十足。清朝时期,西方人逐渐进入中国,他们通过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生活风貌。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明代的东四牌楼。这个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各有一座木制的四柱三楼式牌坊。由于位于皇城东侧,这些牌坊被称为“东四牌楼”。可惜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座牌楼因大火被毁,尽管之后重建,最终在1954年也被拆除,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是北京的煤山,今天我们叫它景山。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曾用来堆煤,因此得名“煤山”。景山是北京的一个皇家园林,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照片中,黄包车不断接送游客,街边商铺也在热闹地经营。
另一张照片展示的是北京街头的一家商铺。几位满族妇女穿着旗袍、戴着旗髻,手持团扇,步履优雅地走过街道,引来路人的目光。满族妇女不受儒家礼法的束缚,可以自由出门购物和办事,这在当时是非常特别的。
大栅栏是北京最古老、最热闹的街市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两代更是繁荣。这里是前门商业区的核心,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商贩让这里的气氛格外热烈。在大栅栏街头,理发师提着担子走街串巷,随时为百姓提供服务。
这张照片中,一位满族妇女带着孩子,手持树枝,走在城墙外。远处的高大城墙依旧完整无损,显示出这座古城的坚固和历经沧桑的风貌。
接着,我们看到了北京金鱼胡同的场景。1912年的金鱼胡同,两侧停满了黄包车,胡同两边要么是店铺,要么是高墙深院。金鱼胡同虽短,却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故事。
古观象台是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建立的,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台体高约14米,顶上有清代的天文仪器。它的完好保存和悠久历史,使它成为历史爱好者和游客的必访之地。
这张照片中的大门是美国公使馆的入口,门前站着几名全副武装的卫兵。围绕着公使馆的沙袋和木栅,构成了一个临时的防御工事。展现了当时外国使馆的安全措施和北京的国际化氛围。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黎元洪,他是1912年中国临时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地位,还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明十三陵的石牌坊。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牌坊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用汉白玉雕砌,宽度28米,高度14米,气势宏伟,象征着皇家威严。
另一张照片则是袁世凯的形象,他是1913年就任大总统,但在83天后宣布取消帝制。这位穿着戎装、留着八字胡的男人,身上散发着威严与气场。
1912年,北京的税务学堂成立,成为近代中国税务高等教育的先驱。到1913年,它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学堂的存在,代表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始。
最后,五塔寺(真觉寺)是明代永乐年间建立的,后因清朝衰退,寺庙逐渐废弃,只留下五座塔。它是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塔形独特,底座四周雕刻着佛像,精美绝伦。
这组1912年左右的老北京照片,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古老的街道、繁华的市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北京,虽然变得更加现代和充满活力,但依旧保留着那些历史的痕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