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逐步掌握了曹魏的大权。随着权力的更迭,许多世家豪族纷纷归附于司马家,但也有一些忠诚于曹魏的官员选择起兵反抗。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曹魏灭亡前,四位最后的忠臣,他们至死都不愿归降晋朝,你知道其中有谁吗?
一、王经(?—260年)
王经,字彦纬,冀州清河人,出身贫寒,但与许允等人并称冀州名士。后来,王经得到崔林的赏识,被提拔入仕。王经性格刚直,忠诚于曹魏,并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
在正元二年(255年),蜀国将领姜维趁魏大将军司马师去世,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王经刚刚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因没有经验,错误估计了蜀军的实力。王经率军主动出击,却惨遭大败,损失惨重,最终只带着少量残部撤回坚守。但在陈泰和邓艾的援军帮助下,最终击退了姜维。
虽然王经战后被召回京城并失去了雍州刺史的职位,但他依然深受魏帝曹髦宠信。可是,到了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因不满司马昭权力过大,计划起兵讨伐司马昭。王经劝谏无果,而王沈、王业等人则出卖了曹髦,将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昭。最后,曹髦被杀,王经因此被囚禁,并最终在监禁中去世,百姓为其哀痛。司马昭曾评论:“王经正直,不忠于我,因此我才要杀了他。”
二、陈泰(200年~260年)
陈泰,字玄伯,颍川许昌人,是魏国名将陈群的儿子。魏明帝时期,陈泰继承父亲的爵位,并因其卓越的能力逐步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出任并州刺史,注重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获得了很高的威信。
在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陈泰被调任雍州刺史,成为魏西部的重要军事指挥官。此后,他多次成功抵御蜀国姜维的进攻,赢得了诸多战功。尤其在姜维大举进攻时,陈泰及时赶到,成功援助王经,最终击退了蜀军。
然而,在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亲自起兵反对司马昭的专权,结果曹髦在宫中被杀。得知消息后,陈泰悲痛万分,他与太傅司马孚一同守在曹髦的遗体旁哀悼,不久陈泰因过度悲伤而吐血身亡,享年六十一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并给予厚葬。
三、司马孚(180年-272年)
司马孚,字叔达,河内温县人,司马懿的三弟,是西晋的开国宗室。司马孚性格谦和,知识渊博,与兄弟们共同经历了动荡的时代。他在曹魏时期官职逐步晋升,最终担任了重要的军事和行政职务。
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孚以其政治才干和为人宽厚,深得曹丕的信任。曹叡继位后,司马孚以其政治立场支持休养生息,反对过度的军事扩张。
甘露五年(260年),当魏帝曹髦试图反叛司马昭时,司马孚在曹髦死后悲痛万分,前往为曹髦殉葬,泪流满面。他坚守忠诚,认为自己一生效忠大魏。即使在西晋建立后,司马孚仍称自己为“魏臣”,直到去世。
四、范粲(202年-285年)
范粲,字承明,陈留外黄人,以博学多才在曹魏时期享有盛名。他历任多职,政绩显著。景初三年(239年),他被任命为武威太守,在任期内,他积极发展地区经济,安抚少数民族,并成功防止了外敌的侵袭。
当时,魏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除帝位,迁至金墉城。范粲以白衣送别曹芳,表示忠诚,这一举动感动了许多人。在司马师执政期间,范粲因身体原因辞去了许多职务,仍然受到宽容。然而,他从未向晋朝低头,即便在晋朝建立后,仍然坚持不与晋朝交涉,最终选择在车中去世。
范粲的忠诚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得到体现,直到死去,他依然拒绝踏入晋土。
---
这些忠臣至死未曾投降晋朝,他们对魏国的忠诚与坚守,成为了历史上令人敬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