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著名农学家张心一担任甘肃省农业厅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直言道:“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脸。”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震惊不已。大家都能理解他说的“不要官”和“不要钱”,但“不要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句话背后蕴藏着张心一与梁实秋之间的深厚友情。张心一出生于甘肃的一个贫困农村,后来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和农业统计学的开创者。在1914年,年仅11岁的张心一考入了兰州中学初一。当时,清华学堂(现为清华大学)为甘肃省名额有限,但经过严格的选拔,他凭借扎实的英语基础成功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从甘肃选中的学生。
由于甘肃贫困,庚子赔款的额度较低,清华学堂为甘肃提供的名额也很有限。为了报考,他曾在一位来自汉口的青年老师的指导下学了8个月英文。通过长达一个月的跋涉,张心一终于到达北京,经历了许多曲折,最终成为清华学堂的正式学生。虽然他比梁实秋大五岁,也比梁实秋早一年进入清华,但两人还是成为了深厚的朋友。
在清华学堂的八年求学生活中,张心一不仅学完了课本内容,还广泛涉猎中国古代哲学、佛教、基督教等思想。他特别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和解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他后来的为人处事的指导原则。
张心一和梁实秋一起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彼此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梁实秋曾在1983年回忆说,张心一不仅是他在农学界的好友,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即便多年后,梁实秋与家人提到张心一时,依然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在1927年梁实秋结婚时,张心一作为伴郎出席了婚礼。这个细节如今鲜少有人知晓,但梁实秋在回忆文章《槐园梦忆》中提到过这一点。这一段友情,深深影响了两人余下的人生。
抗战结束后,张心一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其中包括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当他在上任演讲中提出“不求官、不求钱、不求脸”的时候,背后的含义非常明确:他不愿屈从于官场上的虚伪和势利,而是希望能坚持自己独立的原则和立场。正是这些信念,使得张心一在政治和生活中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批评不合理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实秋与张心一的联系虽然有些疏远,但两人的书信却未曾间断。1985年,张心一写信给梁实秋,时隔40年,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梁实秋在回信中表达了对张心一的惊喜和关心,并告知了清华学堂的同学们的近况。不久后,梁实秋因心脏病去世,而张心一仍然怀念这位挚友。直到1992年,张心一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张心一的故事至今仍在人们口中流传,成为了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