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皇帝常常根据自己的成就或祖庙中的地位,使用谥号或庙号来代替个人名字,例如康熙、雍正是年号,唐高祖、唐高宗是庙号,汉文帝、汉武帝则是谥号。那么,西方的国王和皇帝又是如何被称呼的呢?
与中国的名字命名方式相比,欧洲人的名字要简单得多。我们常常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许多人都叫约翰、迈克、萨姆等简单的名字。在中世纪,欧洲的名字更是极为相似,这给历史学家以及研究欧洲历史的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许多君主都使用如“亨利”、“腓力”、“查理”、“威廉”、“路易”等名字,这些名字源于高贵的家族或历史上的先贤,很多国王希望能与这些伟大的先辈同名。
例如,英国历史上有八个叫“爱德华”的国王,八个“亨利”,六个“乔治”;神圣罗马帝国也有七个“亨利”、七个“查理”;法国则有十八个“路易”、十个“查理”。其他国家如波兰、拜占庭、西班牙等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为了区分这些重复的名字,后世通常会在名字后加上“世”字,如“亨利二世”,表示这位国王是历史上第二位叫“亨利”的王。但是,与中国的命名方式不同,欧洲的“二世”不一定是前一位国王的儿子,两者之间可能隔了许多代,甚至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例如,英国的“亨利一世”和“亨利二世”中间隔了一个斯蒂芬国王,而“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之间则隔了四个国王,时间跨度近两百年。这样简单的“世”字区分方法虽然能解决国家内的重复名字问题,但它并不能避免不同国家之间出现名字和序号的重叠。
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亨利一世”、“亨利二世”和“亨利三世”这些名字就有不少重叠,而且“威廉一世”在多个国家中都有使用。例如,若我提到“亨利二世”而不指明国家,大家很难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国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许多文章中需要加上“英王”、“法王”、“德皇”这样的描述,帮助读者区分不同的君主。
此外,由于欧洲中世纪复杂的联姻和分封制度,某些君主可能同时是多个国家的国王或皇帝。比如,查理五世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还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身上,她在英格兰被称为“二世”,但在苏格兰,她应当被称为“伊丽莎白一世”。
除了使用名字加序号来区分,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出生地来命名。比如,英王爱德华二世出生在卡纳芬城堡,因此被称为“卡纳芬的爱德华”;法王亨利四世出生在纳瓦拉王国,被称为“纳瓦拉的亨利”。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国王加冕之前,或用于封爵时的称呼。
另一种方法则是为这些重名的君主加上绰号,这样能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区分他们。这些绰号通常有很强的个性化,既可以是褒扬也可能带有贬义。比如法国国王丕平,他因为身材矮小而被称为“矮子丕平”,但他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并且废除了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创立了加洛林王朝。又如查理曼的孙子查理因谢顶而被称为“秃头查理”。
法国王室的“口吃者”路易、“胖子”查理、“胖子”路易等,也几乎都以其特征获得了类似的绰号,直到腓力四世才得到了一个“美男子”的称号。英国的“长腿”爱德华因身高出众,获得了这一绰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因胡子红如血而被称为“红胡子”,传说他的胡须是由他征战时杀害的意大利人鲜血染成的。
“征服者”威廉是英国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因1066年从法国诺曼出发征服英格兰而获得了这一绰号;“失地王”约翰则是因在位期间丧失了大量欧洲大陆的领土而得名。此外,“血腥”玛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铁锤”查理等各具特色的绰号也充满了个性。
还有许多因宗教信仰而得名的君主。例如,“殉道者”爱德华因继母所杀,死后促进了基督教事业的发展;“虔诚者”路易因对基督教的极度虔诚而获得此称号;而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因信仰坚定,且两次发动十字军东征,被追封为圣徒,后来成为中世纪法国君主的典范。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有趣的称号,如“无柄之剑”的亨利一世,他在加冕时拒绝举行宗教仪式,因此被认为不合法。欧洲的历史丰富且复杂,国王们的名字和绰号也千姿百态,正是这些独特的命名方式帮助我们在浩繁的历史人物中找到一丝线索,了解这些国王和皇帝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