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是一位极具智慧和悟性的人,虽然骑射不如其他皇子,但他的学识、文章和书法都非常出色,政治见解和执行力也十分卓越。除此之外,他对审美也有独到的理解。因此,胤禛总是自视甚高,对他人的评价常常较为刻薄。年轻时的他城府浅,性格容易激动,情绪变化无常,导致了他的一些负面性格暴露出来。在这个时候,胤禛与他一起在景仁宫长大的八弟允禩相比,显得并不那么讨人喜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对十五岁以上的皇子进行了封爵,其中长子和三子被封为郡王,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和八阿哥则被封为贝勒。虽然当时的大臣们建议将所有皇子封为亲王,但康熙皇帝明确表示,由于四阿哥性格轻率,七阿哥则缺乏机智,所以他决定不做改动。由此可见,胤禛在康熙心目中,并不是最具优点的皇子,甚至比长子允禔和三子允祉的地位要低。
与康熙的亲疏关系相比,宫中其他嫔妃、宗室和外戚大多都关注着八皇子允禩。尽管允禩的母亲地位较低且没有太多依靠,但他凭借聪明才智和灵活的处事方式,受到了众多支持者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年纪比允禩大的胤禛,虽然在血统上更为高贵,也常年与允禩等人在一个社交圈中活动,却未能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物。许多人都倾向于支持允禩,甚至一些年长的皇子,如长子允禔,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太多机会后,也愿意推举允禩为太子。 胤禛虽然身处这样不太理想的处境,但出于自傲和政治智慧,他知道自己必须与允禩等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如果他不与他们合作,自己在宫中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尤其是与太子允礽的关系一度极为糟糕,因此,胤禛不得不联合一些更有实力的兄弟来改善自己的局势。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允礽与父皇康熙的矛盾彻底爆发,太子被囚禁,而试图夺取储位的大阿哥允禔也迅速陷入困境。与之相比,胤禛表现得冷静且理智,他做了两件事,最终成为太子被废后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他为太子允礽说情。当时,康熙帝已经对太子的恨意有所缓解,胤禛抓住这个时机,迅速表明自己与太子的恩怨已了,并向康熙保证太子绝无弑父之心。胤禛的这一举动,为太子的复职创造了条件。 第二,胤禛在父皇面前表现得十分孝顺。当时,八皇子允禩谋求太子之位的事情暴露,康熙帝因此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警觉。而作为允禩的亲弟弟,胤禛并没有与其他兄弟一同站出来为允禩辩护,反而与长兄允祉一同表现出对康熙帝的忠诚,参与到照料父皇健康的工作中。 通过这些行为,胤禛成功地赢得了父皇的认可,并最终在康熙去世时继承了帝位。 康熙晚年,争夺储位的形势错综复杂。在这场争斗中,胤禛凭借稳定的表现,最终脱颖而出。他不急于表露自己的野心,而是巧妙地拉拢了如允祥等有实力的支持者,同时保持与允禩及其支持者的适当距离。尽管胤禛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皇子有所不同,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处事能力,逐渐从一个不被看好的角色转变为最后的胜者。最终,胤禛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个人的才智,还在于他灵活的政治手腕和谨慎的行事风格。他虽然在一开始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但他在关键时刻采取的行动和策略,确保了他在这场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