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如何在中原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并同时避免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一直是个难题。而大多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未能成功找到平衡。
这些民族很难在中原的传统文化和他们自身的民族特点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方式。成吉思汗及其后代虽然曾经统治中原,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草原。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留恋中原的美好生活,只是再也没有像祖先一样拥有开疆拓土的勇气。
成吉思汗生前曾深感忧虑,他担心自己的后代会过上奢侈的生活:“我的子孙将来一定会过着穿金戴银、骑骏马、吃美食、拥美妾的奢华日子,最终他们会忘记我们祖先的艰苦奋斗。”他害怕子孙会被安逸的生活所腐蚀,失去斗志,从而导致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一点一点流失。
成吉思汗的担忧并没有白费,黄金家族的后代确实记住了他的教诲。为了避免中原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一道文化“防火墙”,具体做法是:不讲汉语、不写汉字、不穿汉式宽袍大袖、不与汉族通婚。尽管蒙古人已经在中原定居,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草原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改变。
因此,元朝的皇帝们,除了最后两位之外,大多不懂汉语,也没有娶汉族女子为妻。他们最害怕的是,自己像鲜卑人那样完全同化,最终沦为“汉人”,从而失去对江山的控制。
鲜卑人正是第一个尝试与中原文化接轨的民族。当鲜卑在“五胡乱华”时期取得胜利,成为北方的主宰后,他们的孝文帝提出了“汉化”政策。他要求所有鲜卑人放弃母语,学习汉语,改穿汉人的宽袍大袖,并且与汉人通婚。为了实施这些政策,孝文帝甚至废除了自己的鲜卑皇后,娶了一位汉人女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贵族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放下弓箭,拿起了儒家的经典,和汉人通婚后,他们的外貌和习惯也渐渐汉化。最终,鲜卑人的文化特征消失了,北魏王朝也被完全汉化的汉人王朝所取代。孝文帝的“汉化”尝试最终以鲜卑分裂、北魏灭亡为结局,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失败。
因此,当金朝的女真人试图继承北方的江山时,他们从鲜卑人的历史中吸取了教训。金朝的皇帝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既汲取汉族文化的精华,又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金世宗通过规定女真人必须学习女真字书写的经典、禁止改姓为汉姓、不穿汉式衣服以及保留骑马射箭等传统项目,试图平衡文化继承与保持本民族特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真语言渐渐失传,骑马射箭等科举项目被取消,女真服饰逐渐消失,女真人开始与汉人通婚。最终,当蒙古铁骑南下时,曾经无敌的女真人几乎毫无抵抗能力,迅速败北,将北方江山拱手让给了蒙古人。
因此,黄金家族的后代认为,正是女真人的过度“汉化”导致了他们的失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蒙古统治者坚持不接纳汉文化,甚至一度想将中原变成草原,过上放牧的生活。幸运的是,经过耶律楚材的劝解,他们才放弃了这个极端的想法。
尽管如此,蒙古人始终保持着“草原本位”和“蒙古旧制”,直至最终不得不离开中原,返回草原。虽然他们曾试图通过封闭自己来保卫文化,但事实证明,这并未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元朝的皇帝们虽然还保持着传统的蒙古服饰和语言,但他们对汉文化的精髓缺乏了解,生活方式变得愈加奢华而无实质性的进步。他们不学汉人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反而只学会了享受奢华生活。最终,他们的“聋子”和“瞎子”式的管理方式导致了许多低级错误,也使他们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
成吉思汗的预言最终成真,他的子孙们因为沉溺于享乐,逐渐丧失了进取心,无法再像祖先那样征战四方。和鲜卑、女真人一样,他们在过于安逸的生活中丧失了战斗力,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败。
这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汉文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在于其长时间的积淀与完善,而游牧民族的失败并非因为汉化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在接纳先进文化的同时,失去了作为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和战斗力。正如金世宗所强调的,民族特色和进取心必须并行不悖,才能避免沉沦。
当满洲人入关时,他们虽然吸取了一些前人的教训,但仍然未能完全避免相似的错误。这张历史的“考卷”最终由满洲人答出了一些较为正确的答案,但这背后的反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