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智深为何说话不算数?
当宋江的招安计划即将实现时,一些梁山好汉才真切感受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鲁智深和武松便是其中的代表。早在宋江提出招安之前,这两人就激烈反对,甚至鲁智深公开宣称:“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宋江不仅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推进招安。尽管鲁智深和武松曾做出“招安就散伙”的宣言,最终他们并没有兑现承诺,反而继续留在梁山,并随大军征战四方,直到鲁智深立下了活捉方腊的赫赫战功。
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鲁智深当初说出“招安就散伙”后,梁山其他好汉的态度暴露了问题。宋江对这些反应心知肚明,而鲁智深和武松也意识到,他们已经被孤立了。林冲、杨志、史进等天罡星人物,虽然在武松和鲁智深的生活中有着紧密联系,但在这次招安事件中,却没有发声反对,甚至表现出对招安的支持。
如果鲁智深和武松真的坚持“招安就散伙”,他们的选择将是孤立无援的。对于一个已经处于梁山核心位置的人来说,拒绝招安意味着自绝于江湖,自断生路。因此,尽管他们曾大声宣称要“散伙”,最终还是选择了屈从于现实,继续留在梁山。
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面对宋江的招安,许多反对者最终都做出了妥协。李俊便是其中之一。李俊虽对招安心存疑虑,但他不像鲁智深和武松那样公开反对,而是采取了私下操作的方式。在梁山面对节度使的攻伐时,李俊亲自捕获一位节度使,并在背地里杀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破坏宋江的招安计划。
然而,李俊最终选择了随同梁山征讨方腊,但他明确表示,自己将离开梁山之后,不再回归。这一切背后,李俊的内心其实早已决定离开,只是他知道在此时离开梁山,显得太过刻意。因此,他选择了等到方腊被击败之后,才打算悄然离开。
李俊和燕青虽然早已打算离开梁山,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在灭掉方腊时留在梁山。李俊甚至装病以脱离,燕青则以书信告别。两人的举动表明,在面对宋江这个“上天大命”时,他们虽然精明过人,却也难以完全摆脱“身不由己”的局面。
三、做人的底线不能突破
《水浒传》中,有两位好汉的行为突破了最基本的做人底线——宋江和吴用。其他如李逵等虽然性格直爽,但也严格遵循着“有道有义”的原则。而宋江,为了招安,竟不惜背离道义,依赖李师师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这一点也表现在梁山兄弟的互动上。虽然李俊和燕青都非常聪明,但他们却深知,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特别是当它触及到做人最基本的底线。林冲的悲剧,是梁山英雄心中的一道坎,尽管他们有机会在此时离开宋江,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条无法跨越的红线。
李俊和燕青的举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智慧过人,更是因为他们懂得坚持自己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因此,尽管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依旧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能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武松断臂之后,不想回京受封,而宋江则非常宽容地表示,愿意让武松依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细节,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暴露了宋江内心的冷酷。无论是武松还是林冲,宋江早已没有将他们看作真正的朋友,而更看重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李俊和燕青从这一点看出,宋江根本不再关心梁山的兄弟情义,只有个人的荣华富贵才是他最看重的东西。因此,他们决定悄然离开,避免被卷入这一场变局。
这一切其实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那些真正聪明的人,能够从最微小的细节中察觉未来的变化,而李俊和燕青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看透了宋江的心思,早早做好了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而言之,江湖中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很多人都难以逃脱。而真正能够在这片混乱中活得潇洒自如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知进退,懂取舍”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