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陷阱,往往都是披着最温柔的外衣。” 这话是一点不假,在1950年那个寒夜,吴石将军的夫人王碧奎就中了谷正文的陷阱。这让她悔恨一生,最后还让丈夫吴石丢掉了性命。
1950年的台湾,表面岁月静好,实则步步杀机。国共对峙到了最紧绷的时刻,地下战线早已不是枪炮对决,而是人心的博弈,看不见刀,却刀刀见血。而最让人揪心的,从来不是明面上的叛徒,而是那些在毫不知情中,亲手把至亲推向深渊的“自己人”。
今天要讲的这段往事,不是小说,不是影视剧,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故事的主角,正是吴石将军的妻子,她叫王碧奎。王碧奎是国民党中将吴石的夫人,平日里温婉得体,说话轻声细语,连衣角都透着体面。街坊邻居提起她,都说“吴太太真是有福气的人”。可命运就喜欢捉弄人,一夜之间,她的“福气”碎了一地。
那晚,吴公馆刚吃完晚饭,灯还亮着,孩子在屋里跑来跑去。突然,门外传来三声轻叩,不是砸,不是踹,就那么轻轻的,“叩、叩、叩”,礼貌得让人发毛。
门一开,几个穿便衣的男人站在台阶上,语气客气:“吴次长,上面有点事,麻烦您过去问几句话。”听起来像约茶,可王碧奎心里“咯噔”一下,在1950年的台湾,“问话”两个字,几乎就是“消失”的代名词。
果然,吴石一去不返,那么到底出了什么事?
没过多久,特务就再次上门搜查。抽屉被拉得七零八落,书架掀翻在地,连孩子的布娃娃都被拆开检查。可奇怪的是,他们什么也没找到。带队的谷正文,是个老狐狸,心里清楚得很:吴石这种级别的人物,不可能没留下线索。问题只在于,藏在哪儿了?
他没急着上刑,反而把目光落在了角落里的吴石妻子王碧奎身上。
当时的她,脸色惨白,手指死死攥着衣角,整个人像被抽空了魂,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她不是特工,没受过训练,甚至压根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她只知道:老公不见了,自己在异乡孤身一人,连个能哭诉的人都没有。那种无助,像黑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把她溺死。
而谷正文,偏偏就看中了这一点。
谷正文没把她押去阴森的审讯室,反而换上一副“故人重逢”的表情,轻声说:“吴太太,别紧张,就是配合一下,跟我走一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没带她去警局,而是直接带回了自己家。
对,你没看错,是“谷正文的家中”。
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一个刚经历抄家、丈夫失踪的女人,被带到一个陌生男人的客厅。推门一看,暖黄的灯光下,茶壶冒着热气,女主人笑着迎上来:“快坐快坐,别拘束。”没有手铐,没有呵斥,连空气都带着“邻里串门”的暖意。
这种操作,放今天简直就是心理操控的顶级范本,先给你安全感,再悄悄撬开你的心防,这种做法很难让人提防。
谷正文先是聊起旧事,说自己当年在南京,只是吴石手下一个小科员,“多亏吴次长提携,才有我今天”。谷正文语气诚恳,眼神真挚,仿佛真是个念旧情的老部下,但在内心深处,就是想套出真心话。接着,他压低声音,轻轻说了一句:“现在出了事,我是真心想帮他脱罪。”
就是谷正文这一句话,让王碧奎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不错,谷正文说到了王碧奎的心坎儿里面了。
她信了。她太想救丈夫了,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愿意抓住,于是一步一步掉进谷正文早就设计好的“陷阱之中”。于是她开始努力回忆,想证明吴石清白:“他从不跟外人来往,最近只有位从香港来的‘陈太太’常来家里坐坐,都是光明正大,没什么可疑的。”
她以为这话能帮上忙,却不知道,“陈太太”就是中共地下党员朱枫,早已被特务盯得死死的。她随口一提的名字,成了压垮整个情报网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很难让人有辩解的机会。
谷正文不动声色地记下,随后客客气气送她回家,还安慰道:“您放心,我们会尽力。”
可就在她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收网的命令已经下达。
几天后,朱枫被捕,吴石的罪证链完整闭合。面对酷刑,他始终咬紧牙关,最终慷慨就义。而王碧奎,余生都在悔恨中煎熬,她不是叛徒,却因为太爱丈夫,无意间递出了那把刀。
最讽刺的是,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说漏了什么。
这场发生在客厅里的“温柔审讯”,没有一句威胁,没有一次动手,却比任何酷刑都更致命。因为它攻击的,不是肉体,而是人性最柔软的地方:信任、亲情、对善意的本能渴望。
谷正文的可怕,不在于手段多狠,而在于他太懂人心。他知道,再坚固的堡垒,也抵不过一句“我是为你好”。
现在回过头看,如果王碧奎当时多一分警惕,结局会不会不同?可现实是,她只是个普通女人,不是间谍,也不是战士。她只是在绝望中,自以为抓住了一根她以为能救命的稻草。
而这根稻草,却是敌人亲手递来的刀。
下一篇:周口市博物馆7件珍贵文物亮相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