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的人民可能是世界上最努力的。例如,日本人下班后依然饿着肚子加班,韩国人凌晨时分还在写代码,而中国人几乎没有假期能完全放松。这种看似有序高效的社会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巨大压力?为什么东亚人总是如此辛苦?这种辛苦是源于文化还是资源的匮乏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韩国。表面上,韩国的首尔街头干净整洁,地铁井然有序,就算是凌晨两点,便利店的店员依然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当你深入了解韩国的日常生活时,你会发现这个国家就像一台24小时不停运转的机器。韩国人并不是天生勤劳,而是由于资源匮乏,他们无法放松,必须拼命工作。
韩国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几乎没有本土石油资源,年产石油为零,而且耕地面积也非常有限,仅有每人0.4亩。这与中国1.3亩的人均耕地面积,或美国7.2亩的耕地面积相比,差距显而易见。韩国的大部分食物,包括泡菜的原料白菜,都依赖进口。因此,尽管韩国人再努力,他们的饭桌依然需要依赖其他国家的资源。
日本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日本的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但它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日本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进口资源、加工制造、出口产品”这一外向型经济模式。然而,这个产业链上的利润往往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日本人虽然承担了最艰苦的工作,却赚得最少,最终的利润大部分流向了美资控股公司。就连韩国的三星,也有很多利润被美资企业收走。
与韩国和日本不同,中国的情况稍微好一点。虽然中国也面临着“内卷”问题,但中国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庞大的市场、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坚定的意志。比如,中国东北的延边地区,尽管是朝鲜族聚居地,但由于资源丰富,饮食比韩国更为丰富,这表明,资源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而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证粮食生产,没有能源就无法支撑工业生产,缺乏矿产资源就无法发展制造业。这些都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为什么美国不需要“卷”呢?答案很简单——美国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年产原油6.6亿吨,是中国的三倍,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出5亿亩,牧场面积超过30亿亩。美国拥有全球最肥沃的农业用地——密西西比大平原,其面积是中国东北平原的两倍。美国拥有这些资源,不需要像东亚国家那样拼命工作,甚至能享受相对的轻松生活。
再来看沙特的加瓦尔油田,它的油井每年产出几百万吨原油,而整个油田年产2.8亿吨原油,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依靠“自喷”就可以。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庆油田年产原油最多时也只有5000万吨,而且需要通过多次开采来提取,成本高且油品质量较差,工人也需要更加辛苦的工作。这种资源差异,使得国家的竞争起点截然不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亚国家普遍都是“打工型”经济结构。日本、韩国和中国都在拼命制造,但他们的原材料需要进口,制造的产品也需要出口换取外汇,最后再用外汇购买原材料。这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只有不停地跑步,才能维持生计。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循环往往会受到外资的控制。东亚的大型企业表面上看似属于本国,但实际上大部分都受到美欧资本的掌控。一旦这些资本抽身,这些企业将会陷入困境。韩国和日本的经济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美国的支持。甚至在军事上,韩国的最高指挥权至今仍然掌握在美国手中。即便如此,韩国仍然深深依赖中国市场。2023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高达168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四分之一。韩国的电子产品、芯片和原材料等,几乎都依赖中国市场的消化,甚至在首尔的出租车上,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总的来说,东亚的困境并非因为人们不勤奋,而是因为资源的贫乏、经济结构的低端和利润的外流。文化再优秀,制度再先进,面对资源的巨大差距,东亚国家依然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历史上,“内卷”这个概念正是用来形容这种“越努力越停滞”的状态。日本的“企业战士”、韩国工厂工人每天工作15小时,以及中国十亿人接力制造全球商品的现象,都源于资源的匮乏、经济结构的压迫和体系的剥夺。
然而,唯一有机会改变这一切的,可能只有中国。中国有着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全球最完整的制造链,持续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不服输的民族意志。只要中国能够稳住主权,掌控产业链、金融链和技术链,未来就有可能打破这一循环,改变东亚的命运。
相比之下,日韩的困难在于他们的命脉被美军和美资控制,政治空间受限,经济结构早已锁死。而中国,则还有更多的选择和空间,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