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非洲起源论”的观点,所有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来自20万年前的东非,其中一位女性被西方学者称为“夏娃”。大约13万年前,她的后代离开非洲,开始迁徙到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在这些地方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尤其是在5万年前,非洲的智人到达中国,逐渐替代了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
然而,基因研究显示,现代人类体内依然携带着一些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这一发现部分挑战了“非洲起源论”。于是,学者提出了“同化假说”,认为非洲智人在扩张过程中,曾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发生过杂交,吸收了当地人类的一部分基因。但总体而言,现代人类的基因大部分仍然源自非洲的祖先。
从基因的角度看,研究倾向于支持现代人类的主要起源地是非洲,并认为人类的演化遵循了单一的进化路径。尽管如此,考古学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现代中国人并非直接来源于非洲。根据考古发现,如果非洲智人曾经进入中国,可能是中国本土的古人类成功抵御了非洲智人的入侵,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9年,在湖北十堰市的郧阳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约10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被认定为晚期直立人。这个发现震惊了全球,证明中国地区早期就有人类生活。法国的著名考古学家亨利·德·伦姆莱曾表示,郧阳地区出土的石器证据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古人类生活早于欧洲。
在郧阳出土的“郧县人”化石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多个重要的人类遗址。例如,75万年前的梅铺猿人、60万年前的白龙洞猿人、以及5万年前的黄龙洞猿人等。与“郧县人”类似的遗址还包括河北的泥河湾遗址,时间跨度从2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显示出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连贯性,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断层。
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古人类的进化可能是连续的过程,从“郧县人”和泥河湾人来看,中国的现代人类可能是本土古人类长期演化的结果,而非外来迁徙过来的物种。除了这些已知遗址外,还有如170万年的元谋人、115万年的蓝田人、50万年的北京人等遗址,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然而,中国的古人类化石记录存在一个时间空白,即缺少5万到10万年之间的化石。直到新世纪初,考古学家才在许昌地区发现了约8万到10万年前的“许昌人”。此外,在2006年甘肃天水的大地湾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6万年前。
这进一步支持了中国现代人类是本土古人类演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在研究这些古人类遗址时,取得了几项“非洲起源论”难以解释的发现。例如,“铲形门齿”的特征。如今,大约80%至90%的现代中国人都有铲形门齿,而这种特征几乎出现在所有中国古人类中,如元谋人和北京人。与此相对,黑人和白人中拥有铲形门齿的比例非常低。因此,这一特征可以解释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性,而非外来物种的遗传。
另外,中国古人类的石器技术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支持。考古学家发现,非洲古人类在石器制造方面有三种主要模式,从330万年前开始,非洲的古人类便发展出石器工具的第一模式。到了170万年前,他们发展出第二模式,20万年前则形成了第三模式。然而,中国古人类的石器技术一直停留在第一模式,直到2万年前才开始出现第三模式。这表明,中国古人类的技术与非洲智人并不一致,似乎表明中国古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有独立的发展。
因此,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的古人类很可能是本土独立起源的,并非来自非洲。然而,基因和文化的证据显示,现代中国人与其他古人类种群之间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交流。可能的解释是,非洲智人曾一度“入侵”中国,但被中国本土古人类击败并同化了。这种交流与融合,或许促成了今天中国人类的独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