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对“李瑞东曾受端王教拳”这一民间说法的澄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这段历史,帮助更好地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
一、端王的历史背景
马明达教授在《武学探真》一书中提到,民间流传着李瑞东受清末“端王”引荐给慈禧太后,甚至被封为“御前带刀侍卫”的说法。不过,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这一说法有很大的误导成分。实际上,清代的“端王”并不是清朝末年存在的王爵,而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王子所封。乾隆帝的叔叔胤裪,在世时拥有多个儿子,但这些儿子早夭。乾隆帝因此将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他,成为其嗣子。永珹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后,乾隆追封他为“端亲王”,即“端王”。这个“端王”的封号并没有传承下来,并且并没有与杨露禅的时代重合。
二、瑞王和端王的错综关系
瑞王府的历史更为复杂。最初的“瑞亲王”是嘉庆皇帝的第四子绵忻,他在1819年被封为瑞亲王,但24岁即去世。继任者是绵忻的儿子奕志,奕志虽然继承了“瑞郡王”的封号,但同样早逝,没有留下后代。直到1860年,载漪被过继为奕志的嗣子,成为“瑞郡王”。然而,载漪在1888年加封为郡王时,误将圣旨上的“瑞”字写成了“端”字,因此他成了“端郡王”,并最终成为了民间所称的“端王”。这个错误的称呼由此流传开来。
三、杨露禅与端王的关系
杨露禅生活的时代是道光与同治年间(1842–1872年),而载漪则在同治中期后逐步成长,因此杨露禅与“端王”载漪并没有直接交情的可能性。由于“端王”这一称号并未在杨露禅生前的时代存在,民间说法中的“杨露禅进端王府教拳”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然而,考虑到清朝的特殊文化背景,有可能存在混淆的情况。
四、瑞王府与端王府的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瑞王府的建筑规格是依据王爵的不同级别设定的,即便瑞王去世后,载漪作为过继的嗣子,他依然住在原先的瑞王府里。虽然他被封为贝勒,但府第的名字没有改变,依旧被称作“瑞王府”。而民间习惯往往将后来的称呼代入到早期的历史中,因此“杨露禅在瑞王府教拳”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指杨露禅曾在载漪所在的府邸中教拳,而这个府邸被误称为“端王府”。
五、结论
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厘清关于“端王”以及与杨露禅相关的错误传说。事实证明,杨露禅并未在清朝末年与“端王”有直接的师徒关系,而是通过“瑞王府”的称谓和清朝封爵制度的错综复杂,导致了后人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