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明君,只是被后代历史学家夸大了他的一些过失;而另一些人则坚信,杨广只是一个昏庸的暴君,奢侈、好大喜功,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之所以对杨广的评价如此分化,主要是因为他既有过做明君的行为,也有过做昏君的决策。
如果要对杨广下一个明确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去考证。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杨广不至于昏庸。他所做的许多决定虽然激进,却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往往过度了,导致了国家的衰弱和隋朝的覆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对他冷嘲热讽,甚至将他和夏桀、商纣一类的暴君划上了等号。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与杨广相关的故事。
公元604年,杨广登基为帝,年仅35岁。就在当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都城迁往洛阳。为了确保新都的建设顺利进行,杨广常常亲自视察,甚至喜欢站在邙山上俯瞰自己所建的新城。这一天,他照常登山巡视,突然从山顶看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景象。山脚下,有两座建筑并立,一座是寺庙,另一座是道观。杨广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决定前去寺庙上香。
他骑马带着随从,经过约半个小时的行程终于抵达寺庙。奇怪的是,寺庙门外人山人海,僧人、香客,还有很多道姑聚集在一起。杨广好奇心起,便命令随侍前去打听发生了什么事。不久,侍卫回来报,说寺庙里的和尚状告道姑掳走了他们的徒弟,涉嫌非礼。杨广一听,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大笑。和尚和道姑打起来了,这可真是闻所未闻。
但笑过之后,杨广心里却生出了疑问,思忖道:“道姑可是出家人,手无缚鸡之力,她怎么敢侵犯和尚呢?”于是,他便带着随从走近了寺庙。走近后,他看到寺庙的牌匾上写着“圆通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口有一张桌子,坐着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县令。
杨广听到县令与道姑交谈,得知原来寺庙和道观发生了争执,县令正在调解。道姑名叫玄清子,是归仙观的观主,她气愤地告诉县令:“今天如果那个和尚不将东西交给我,我就拆了他的寺庙!”杨广看到玄清子,心中微微一动。她约莫二十多岁,身材修长,容貌美丽,穿着道袍,浑身散发着一种高冷的气质。杨广越看越觉得她有些与众不同,心中不禁对她产生了好奇。
接着,玄清子和县令继续争执,而杨广则悄然坐在了案桌后,观察着这一切。不久,智云和尚被请了出来。这个和尚身形肥硕,神态自信。看到智云,玄清子愤怒地斥责道:“智云,你这个贼秃驴,快把我丢失的东西还给我!”智云则反击道:“你这个贼婆娘,想占我的便宜,反倒指责我!”二人一番口水战后,杨广终于拍了拍桌子,喝道:“都给我住口!”
两人都不以杨广为尊,正准备继续争吵,这时县令急忙制止了他们,并恭敬地向杨广请安:“陛下驾到,失礼失礼。”杨广微笑示意他起身,接着问玄清子:“既然是打官司,为何只有被告没有原告呢?”玄清子冷冷一笑:“你是谁?”杨广轻描淡写地回答:“我是管你们的人。”玄清子听到这话,心中有些不悦,反问道:“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看你能管到什么程度。”
就在这时,县令悄悄地对杨广耳语,杨广听后露出一抹微笑,原来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接着,他命令侍卫搜索寺庙和道观,看看是否能找到有关的证物。半小时后,搜查结果呈现在杨广面前。两人所寻的字画都没有找到,杨广微微一笑:“找不到是吧?那我来帮你们找。”
突然,六个官兵抬来一口盛水的大缸。玄清子和智云困惑地望着杨广,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在此时,官兵一把将二人扔进了水缸里。智云和尚的假发掉了,露出了他真实的头发,原来他竟是一个假和尚。更令人惊讶的是,假发里竟藏着一张地图。杨广冷笑着拿起那张地图:“大和尚,你还有什么话说?”
原来,智云和尚和玄清子背后有着更深的故事。他们是北周宇文皇族的后人,曾拥有一张藏宝图。杨广通过县令得知,这张藏宝图的存在。智云原本打算通过这张图起兵谋反,然而他的计划注定要失败。杨广对智云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怒,决定处死他,同时表扬玄清子的大义。
故事的结尾,杨广带着玄清子进入宫中。玄清子虽然心中有些哀叹,但她也明白,自己恐怕很难逃脱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