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奥林匹克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 ,跑步吧!
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然而,随着跑步逐渐被纳入体育成绩、综合测评甚至毕业升学等考量,一些学生开始以各种方式“应付差事”,“校园代跑”也在其中滋生。
线上后台改数据、线下真人代跑、同学帮忙跑、多人接力跑,甚至骑单车刷路线……“代跑”已形成一条不言自明的产业链,明知违规,却屡禁不止。
01 多所高校推出校园跑,
并与成绩挂钩
在北京某知名学府的操场跑道上,突然同时响起五个提示音:“您已完成1公里,用时×分×秒……”操场上的目光纷纷投向手里拿着五部手机的男生林奇,而他周围的同学也忍不住哑然失笑。
这是林奇的亲身经历。因为忘记关闭手机声音,他的代跑“露馅儿”了。但即便如此,林奇也不太担心被查到,因为代跑这件事在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
林奇是这所学校田径队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平时他偶尔会帮同学“代跑”,而到了学期末、跑步截止日临近的那段时间,他的“业务”就会多起来。
“这种跑步的运动量对我来说只是热热身,不算什么。但很多同学平时没有锻炼习惯,学业又忙,到期末再跑根本来不及,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朋友挂科。”林奇解释说。
许多高校的校园跑与林奇所在的学校一样,都与体育课成绩挂钩了。
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规定:本学期修读体育课的本科生,校园跑占体育课总评的10%(满分10分)。须在App上完成,单次距离1—3公里,路线需经过校园指定点位;每公里平均配速须在3—10分钟/公里内。
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要求:一个学期内,男生需完成34次3公里跑,女生需完成34次2公里跑,并计入体育成绩。
再比如,北京大学要求选修体育的本科生必须参加校园跑:男女生累计里程不少于85公里,男生配速4—9分钟/公里、女生4—11分钟/公里;单次跑步男生不少于2公里、女生不少于1公里,有效次数不少于10次。未完成者学期体育课成绩记0分。
还有一些高校虽未将校园跑直接纳入体育成绩,但通过打卡奖励、成绩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某大学生的跑步打卡记录
02 校园代跑现状:
刷技术与找人工的情况都不少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所高校学生处了解到,无论校园跑是被纳入成绩管理,还是与打卡奖励挂钩,只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就会出现代跑现象。而代跑形式多样,学生往往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
有的学生骑着共享单车刷公里数;有的学生因为学校只要求在体育场或体育馆内停留一定时间,便“坐等”达标。
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网络高手”在后台修改运动App数据。这主要针对使用运动软件打卡的学校。网上有卖家接单,可按买家要求生成跑步时间、地点、配速等数据,甚至补录记录,价格一般在每公里0.4至0.6元不等。部分卖家还提供运动App截图生成服务,每张约0.8元。
不过,通过技术篡改后台记录并非适用于所有学校。为防止作弊,不少高校研发了自有校园跑App。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工代跑”随之兴起,大体分为线上代跑和校内代跑。
线上代跑通常通过平台接单,由合作的代跑者在操场上登录学生账号完成跑步,价格一般为每公里1至2元。一位昵称为“校园专业户”的卖家称,他每公里收费1.5元,其中0.5元归自己,其余1元付代跑者。由于学生需求量大、跑步距离长,整体收入可观。
不过,这类代跑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资源。卖家透露,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海、浙江等地,北京地区合作代跑者较少。若无人接单,学生则通过社交平台或同学介绍自行寻找代跑者,但这种方式风险较高,容易被发现。
一些学生也选择找身边朋友帮忙。体育生林奇最初只是“顺便帮跑”,后来有不熟的同学找上门,他从象征性收费到正式接单;而就读于海淀区某高校的孟洋,也常被同学请求代跑。他坦言,自己从初中起就坚持跑步,起初觉得代跑只是“举手之劳”,但随着找的人越来越多,才开始收费,“最多的时候我同时帮4个人完成任务。”
闲鱼上的“校园代跑”卖家
03 找代跑原因:
“没时间”“不爱跑”
孟洋的同学婷婷就是他的“代跑客户”。说起学校的校园跑,婷婷坦言,自己确实不喜欢跑步,认为如果学校的初衷是增强学生体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锻炼方式。
婷婷所在学校的校园跑与体育成绩挂钩,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公里数、配速和次数后,才能获得体育课中的10分。她觉得这样的“性价比”太低,于是决定“另辟蹊径”。
起初,她骑共享单车刷公里数,但随着学校将跑步范围限制在操场内,并启用软件测算配速,这种方式很快行不通。无奈之下,她又尝试过与室友“接力跑”:前半程自己拿两部手机跑,后半程由室友接力完成。
最终,婷婷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才完成了校园跑的任务。“我就是单纯不喜欢跑步。”婷婷坦言,虽然找代跑让她一度觉得轻松,但她也清楚这并不能真正提升体质。“我明白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就是觉得如果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与多所高校学生谈到校园跑时发现,无论是找代跑还是自己坚持跑的同学,大多并不排斥运动本身,只是觉得当跑步与学业成绩直接挂钩时,容易把锻炼变成一种任务压力。
一位北京大学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她从未找过代跑,但也谈不上喜欢校园跑,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完成。有的学期甚至把任务拖到最后,在截止日前集中完成,一天跑上10公里。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学生也表示,身边只有少数同学会把校园跑当成日常锻炼,大多数人更多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这也容易影响对运动的兴趣。
采访中,不少同学提到,不愿积极参与校园跑的原因大同小异:课业紧张、实习繁忙是主要因素,也有人直言“身体不适合”“跑步太单调”。在找林奇和孟洋帮忙代跑的学生中,理由多是“没时间”或“不喜欢跑步”。
不过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也发现,许多学生并不否认运动的价值,但他们希望能在校园跑之外拥有更多元、更灵活的锻炼选择,这样既能保持身体健康,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有学生在网上晒自己帮人代跑的经历
04 高校频出招应对代跑
希望学生体现诚信
高校推出“校园跑”的初衷,其实是出于学生健康的考虑。此前,教育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要求高校强化体育教学。因此,各高校希望通过校园跑将“强化体育教学”落到实处。同时,这些年来,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肥胖、近视、体能下降等情况,高校开设校园跑,也是希望弥补学生日常运动量的不足。
然而,学校的初衷虽好,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少学生虽然明白运动的益处,却依然缺乏坚持的动力,或者因身体状况、学业压力等原因而产生抵触情绪,“代跑”等现象因此出现。
其实,关于校园跑代跑的问题,各大高校早有关注。此前,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校都曾发布公告整治代跑现象。有的高校通报查处了作弊学生,有的甚至向公安部门寻求协助。
此外,有的学校设立监督举报机制,有的安排专人巡查,将校园跑集中在固定时段;贵州理工学院还设立举报邮箱,鼓励全校师生将代跑情况通过邮箱反馈给学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园代跑在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学生们也总能找到新的规避人工或技术审查的办法。
某大学生的校园跑记录
孟洋最近在思考,自己是否还要继续接代跑。他发现审查越来越严格,也担心被学校发现影响学业。他说,如果校园跑与体育成绩挂钩,代跑就涉嫌考试作弊,可能带来严厉处分,“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学”。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运动上。
在他看来,学校设立校园跑的初衷是好的,但某些“一刀切”的目标设定有点缺乏灵活性,容易让部分同学觉得负担过重。他建议,学校可适当改进校园跑方式,比如分阶段设置距离目标,给时间紧张或体力有限的学生留出调整空间。
从代跑者的角度看,林奇也有类似感受。他认为,校园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形式化倾向明显,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享受运动的过程;二是项目形式单一,不少同学喜欢打篮球、游泳、跳操,但这些运动却无法计入校园跑积分;三是体验感不足,跑步路线局限在操场,高峰期还会拥挤,让学生们觉得枯燥。
林奇说,自己是田径队的体育生,很清楚运动对身心的好处。如果校园跑能有所改进,他相信会有更多同学积极参与。比如,把多种运动形式纳入考核指标,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优化跑步体验,增加挑战模式;在学业压力大的阶段给予弹性安排。这样,才能真正帮助青年养成运动习惯,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想办法“钻空子”。
05 高校教师:校园代跑
是诚信问题,应“零容忍”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体育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他看来,对待“校园跑代跑”情况,应做到“零容忍”与“教育引导”并重。
这位老师表示:“‘零容忍’的态度是底线,不能突破。学校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管理,切断代跑的可能性,传递‘规则不可破坏’的信号。因为代跑问题不仅仅是锻炼与否的问题,更是诚信与否的问题。”
同时,他认为,学校在明确“零容忍”态度的同时,应与学生进行个性化沟通,而不是单纯指责或“一刀切”。“有的学生确实有关节伤病,有的短期学业压力大,还有的体重大、体能差,存在畏难情绪。这些情况因人而异,需要个性化解决。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
这位体育老师还介绍说,高校推行“校园跑”的初衷,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运动不足、健康风险、习惯缺失”等问题,希望通过校园跑建立一套低成本、覆盖面广、易落实的体育教育体系。
他认同学生提出的“校园跑太枯燥,应增加体育项目多样性”的看法,但不同意学生因此否定“校园跑”,“校园跑确实枯燥,但枯燥的本质其实在于它的低成本、零门槛、易坚持。它不需要复杂场地、专业设备或同伴配合,也无需高难度技术动作。‘枯燥’并非缺点,反而是一种优势。”
有学生发帖称学校老师在严查“校园代跑”
该体育老师表示,学生追求运动多样性的想法值得鼓励,这体现了大家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之外,瑜伽、街舞、飞盘、越野、轮滑、攀岩等项目都受到学生欢迎。但这些项目对运动基础和场地条件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回应学生兴趣,开设相关课程、体验活动、比赛和场馆。”不过,他强调,这些项目应是校园跑的补充,而非替代项目。
他建议,校方在制定校园跑规则时,可在以校园跑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拓展。比如,允许学生用其他运动时长“等量代换”校园跑,或组织团队接力跑、定向越野跑、主题打卡跑等活动,以此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屈国峰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也曾表达“体育是诚信”的观点。他认为,体育应体现诚信,学生应遵守规则。目前存在的打卡跑步等管理制度,有其必要性,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体魄。
同时,屈国峰也认为,学校应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和配套管理,兼顾合理性与人性化,对特殊情况学生给予适当考虑,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我们要改变一种观念,运动不是约束,而是一种陪伴,应该乐在其中。”
也有观点指出,校园跑等制度的出发点在于督促学生锻炼,但其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时间安排,并辅以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要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还需改革体育教学方式,从传统体育课向建立运动队、俱乐部等形式转变,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