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红四方面军的部分队伍越过黄河,进入了河西走廊,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打通陕西与苏联之间的通道,获取来自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但这一行动却为红军带来了巨大的代价,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当红军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他们才意识到,马家军的强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虽然在民国众多军阀中,马家军的装备较为简陋,甚至不如川军,但马家军却有一个特别的优势——他们的机动性极强。地处广袤的大西北,马家军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战斗中给西路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936年12月17日,红二十九军九十师二六二团接到了命令,要在永昌县东二十里铺一带拦截马家军,防止他们攻占红军总部。当时,二二六团已经连续参加了多次艰苦的战斗,部队伤亡严重,装备不足,战士们极度疲惫。然而,即便如此,团长陈家柱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可当战斗真正开始时,战士们才发现,马家军远比他们想象的更难对付。
由于已经连续作战,红军部队早已疲惫不堪,而马家军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使得红军的射击难以瞄准和打击。马家军骑兵作战的优势显而易见,他们能在远距离用马枪攻击,近战时则拔出大刀与红军拼杀。而红军因缺乏足够的弹药和近战武器,面对骑兵的冲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随着马家军不断进攻,二二六团的阵地逐渐被突破。尽管红军战士英勇抵抗,但敌人强大的攻势让阵地失去了防守优势。更不幸的是,团长陈家柱在战斗中被击中头部,昏迷不醒。陈家柱的伤势使得二二六团陷入了指挥混乱,三个营队因此各自为战,难以协调。
其中,右翼的三营情况最为困难,他们所在的地形不利,没有天然屏障,且缺乏足够的骑兵对抗武器,战斗异常艰苦。尽管如此,三营的战士们依旧顽强抵挡着马家军的攻势。李文安是其中的一名战士,他和战友们经过多次激烈的交火,已经耗尽了所有子弹,身边只剩下几颗手榴弹。就在此时,马家军骑兵带着大刀呼啸而至。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李文安毫不犹豫地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掏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而意外发生了——他拿出的不是手榴弹,而是随身携带的水壶。原来,李文安早已把手榴弹挂在腰间,而为了挖掘野战工事,他将手榴弹放在一旁,战斗的激烈让他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此时的马家军骑兵看到李文安拿出物品,误以为他准备与他们同归于尽。天色已晚,视线不清,再加上李文安气势汹汹的动作,敌人竟然被吓得愣住了。随着李文安怒吼一声,敌人慌忙掉头逃跑。奇怪的是,前面两名马家军骑兵跑了,后面的骑兵也跟着一同撤退。
此时,三营长许光华刚刚从临时指挥所出来,看到敌人突然撤退,感到非常困惑。经过一番判断后,他果断命令部队反击。原本岌岌可危的三营,竟在李文安的“误会”中迎来了转机,成功重建防线,等待增援。
战后,李文安因这一举动被全军表扬。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战场上不管敌人有多么凶狠,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打败敌人!”李文安的勇气和机智,也成为了红军历史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