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王朝的皇宫里,正午时分,慈禧太后和大臣们刚刚结束了朝政事务,准备去享用御厨精心准备的午膳。满桌的美味佳肴前,慈禧太后心情愉悦,正打算大快朵颐,然而突然之间,眼前一黑,整个人失去了力气。太医被紧急召来,匆忙检查她的身体。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慈禧太后心里明白,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于是,她决定在临终前,完成六件事,而这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心机,成为日后流传千古的故事。
那时,大家对慈禧太后究竟做了哪些事,都充满了好奇。这些事情为何会成为历史上的重要遗产,又为何每一件都显示出她心狠手辣的手段?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慈禧在去世前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
提起大清王朝,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哪个皇帝,而是慈禧太后。她的形象往往是一个独裁的女性,一心操控朝政,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在光绪帝的统治下,慈禧干预了朝政,导致了光绪帝多次遭遇挫折,甚至在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软禁在宫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然而,1908年11月14日,紫禁城传来了一声噩耗——光绪帝猝然去世。大家都很惊讶,光绪帝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好,为什么突然就死了?这成了许多人心中的谜团。
但慈禧太后得知这一消息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悲伤,反而心中暗自高兴。她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装作难过,心中已经在谋划接下来该立谁为新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大清的皇位。这个决定迅速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认可。
慈禧太后完成这项决定后,她准备享用午膳,但身体的虚弱让她再也无法进食。几天来,她的健康急剧恶化。在11月15日的清晨,虽然体力不支,她仍按惯例起床,接受宫女打扮并用过了早餐。随即,她召集了朝中的重要大臣,商讨皇位继承的事宜。
在与大臣们商讨后,慈禧太后继续安排溥仪继位的各项事宜,并指派了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以及隆裕太后协助溥仪管理朝政。虽然这项安排表面上顺利,但慈禧太后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到了下午四点,慈禧太后出现了回光返照的现象,她再次将大臣们召集,表示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遗憾,便趁机写下了她的遗诏。她在遗诏中简短地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反思,并强调从今以后,不允许女性干涉朝政。
11月15日下午5点,慈禧太后在这一天悄然离世。
临终之前,慈禧太后做了几件事,显得极为巧妙而又带有深意。第一件事便是确保溥仪继位,而她为此选择了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可能出于对未来仍存侥幸心理。选择溥仪继位,也有感恩荣禄的成分,因为荣禄是慈禧太后曾经极为宠爱的一位大臣,并且曾在关键时刻为她解困。
第二件事则是安排溥仪的父亲载沣协助治理国家。虽然载沣是溥仪的父亲,但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慈禧太后的安排或许让后来的权力争斗埋下了隐患。第三件事是安排隆裕太后辅佐溥仪,实际上是为了监督溥仪的成长与继位安排,因为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这样的安排看似保护,却暗含权力控制。
接下来,慈禧太后还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她在临终时向几位大臣忏悔自己的过错,虽然她称一切都是因“现实所迫”,但这并没有改变她在历史中的负面形象。尤其是她对光绪帝的种种打压,成为了她最大的罪行之一。最终,她决定不允许任何女性再干涉朝政,但这一言论自相矛盾,因为她自己却一直主导着大清的政权。
此外,慈禧太后在遗诏中还提到要警惕宦官李莲英的权力,然而,李莲英在她一生中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举动也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慈禧太后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斗争与心机,从宫女到太后,她通过精明的手段控制了大清的政权。然而,她的晚年并未得到后人的宽恕,依旧被认为是一个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