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南汉中宗刘晟。在讲他的故事前,先用几句话交代一下南汉的来龙去脉,方便不熟悉岭南历史的读者跟上节奏。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活动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岭南(今两广、海南)地广人稀,资源并非当年中原富庶,但地处偏南,气候湿热,山林密布,古时又常有毒瘴猛兽,交通不便,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正因为偏远,岭南在动乱年代反而成了避难的好处所。
晚唐中原战乱不断,藩镇割据、兵荒马乱,许多士大夫、官员和百姓纷纷南逃避难。岭南虽然并非富饶之地,但因远离战场、相对安定,逐渐成为逃难者的首选。大量人口迁入,既带来了劳动力,也为地方兵力和经济提供了基础。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岭南本地的割据者刘隐(原文作“刘隐”)抓住机会,稳守内政、以宽待流民和礼遇士人,逐步把自己的势力从守成走向发展。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成就一件大事。对刘隐来说,中原的战乱是“天时”,岭南的地理条件是“地利”,而他对百姓与来迁士人的善待则成就了“人和”。再加上岭南对外来武力的天然屏障(路途艰难、补给困难、病疫横行),那些外来枭雄虽有野心却难以长驱直入——攻打岭南得不偿失,许多人只能望而却步。正是在这种“内有治安、外无强敌”的环境下,刘隐把岭南治理得日渐兴盛,为后来南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隐无子,死后由其弟(原文用“刘?”表示)继续掌权。公元917年(贞明三年),这一支最终建号称国,史称南汉,高祖即位。高祖在位二十五年,虽然个性偏暴,但总体上把国家经营起来,后来由他的儿子刘玢继位(南汉殇帝)。刘玢在位昏庸、沉溺酒色、朝政混乱,很快被自己的弟弟刘晟在宫廷政变中推翻。刘晟刺杀刘玢,夺得王位,成为南汉的第三位统治者——中宗刘晟。
高祖有许多儿子——据记载,他一生共生下十八个儿子。光天二年(公元943年)刘晟夺权后,家里还剩十七位王公。夺位之时,刘晟并非孤军奋战:五弟刘洪昌和十弟刘洪杲在政变中给予了他关键支持,事成之后二人被封为大元帅、副元帅,权位显赫。但权力是用鲜血换来的,同样也会带来深深的不安全感。刘晟深知自己是通过弑兄夺位的——这样的历史事实让他对身边任何有权、有才、有威望的亲属都心生猜忌。
起初,刘晟可能心里还有些动摇与负罪感,但为了消灭一切可能的威胁,他很快走上了残忍的道路。先是杀了十弟刘洪杲,接着把被视为潜在继承者的五弟刘洪昌除掉;为防后患,又连带杀死了八弟刘洪泽、七弟刘洪雅。到后来,他越来越习惯于用刀剑解决问题,认为只有把亲族中可能威胁自己皇位的人全部铲除,才能稳固统治。
但杀戮并未止步于几人。公元947年(乾和五年),史书记载刘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屠杀:在短时间内,六弟刘洪弼、十一弟刘洪暐、十三弟刘洪简、十四弟刘洪建、十五弟刘洪济、十六弟刘洪道、十七弟刘洪昭、十九弟刘洪益等纷纷被处死。随后几年里,陆续又有亲属被杀:公元954年(乾和十二年)十二弟刘洪邈被杀;公元955年(乾和十三年)十八弟刘洪政被杀。原本的大哥、二哥和九弟之所以没被处决,不是因为被赦免,而是他们早已死于病故或其他原因。至此,高祖的十八个儿子中,无一人生还;其中有十五人是被刘晟亲手或下令处死的。这种大规模针对皇族的血腥清洗,在中国历史上罕见。
刘晟以暴力保住了短暂的统治,但他没有明白一个根本的道理:通过杀戮消除外在威胁,无法解决人心的裂痕。国家的稳固不仅仅靠武力,更靠人心的归附与信任。以仁德治国,可以赢得官民的拥护;以暴力治国,只会催生恐惧与仇恨,最终让政权孤立无援。拳头和刀剑可以清除眼前的敌人,但无法抹去人们心底的抵触与怨恨。刘晟的血腥政策,正是在为南汉提前埋下隐患。
果然,时间证明了这条教训的残酷:公元958年(乾和十六年),刘晟在四周敌对与亲信离散中孤独去世,年仅三十九岁。更快的报应在之后到来:刘晟死后仅十三年,整个南汉就走向覆亡。那些用刀剑铸就的权位,最终也被刀剑与时间终结。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短暂的表面安全,治国安邦的长远之道,依然是安抚人心、以德服人,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用鲜血筑成宝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