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最激烈的政治斗争非“九子夺嫡”莫属。最终,皇四子胤禛脱颖而出,成为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毫不手软地处理那些曾是政敌的兄弟们。他将三哥胤祉剥夺爵位,囚禁在景山的永安亭;十弟胤誐则被褫夺了敦郡王的头衔,软禁在宗人府;而老十四胤禵也被废除爵位,软禁在景山的寿皇殿。最为惨烈的,是老八胤禩与老九胤禟,他们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还被除名,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并分别囚禁在宗人府和保定直隶总督府。
然而,胤祺为何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反而被雍正善待呢?
胤祺与胤禟是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兄弟,但从小由康熙交给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仁宪太后不仅为人谦和宽厚,且极为虔诚信佛。当年,顺治皇帝极宠董鄂妃,欲废除仁宪太后的皇后之位,但由于仁宪太后待人宽厚,连董鄂妃都为她求情,最终未能如愿。仁宪太后的这种品德在宫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胤祺也在她的影响下,性格变得谦和宽厚,形成了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因此在康熙晚年并未参与皇位之争。
此外,胤祺在文化素养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他皇子自幼便接受了汉文化教育,但胤祺小时候并未学习汉文,因为仁宪太后虽然通晓满洲和蒙古文化,但并不熟悉汉文化。胤祺直到9岁才开始接触汉文,且汉文化的教育进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皇子。康熙时,儒家文化受到推崇,皇子们从小就要读四书五经。因此,胤祺并未像其他皇子那样深入理解儒学,也因此没有参与争夺皇位。
尽管如此,胤祺却依旧展现了不凡的品性。他为人谦和宽厚,对宫女太监也毫无架子,平易近人,康熙曾称赞他“心性甚善,为人敦厚”。胤祺在生活中十分节俭,远离奢华,甚至在王公贵族中不参与攀比,这让他的家族得以长久保持富足。胤祺的善行也为他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他经常捐款救济贫困人民,大家都称赞他是“心地善良、待人随和”的王爷。
胤祺不仅外善内仁,对待兄弟情谊尤为看重。在康熙废太子时,老八胤禩被牵连入狱,胤禩的两个弟弟胤禟和胤禵奋起要求释放胤禩。两人甚至威胁若不放人就自尽,而康熙愤怒之下当场掌掴胤禟,胤禵也因此顶撞康熙。此时,胤祺挺身而出,他不仅哭着为兄弟求情,还用身体挡住康熙的刀,保护了两个弟弟。康熙见状,感动于胤祺的兄弟情深,于是为他加封为恒亲王。
除了高尚的人品,胤祺还有显赫的军功。他曾随康熙征讨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在朝中的地位也颇为高。即便如此,胤祺依然保持低调,不参与皇位争夺,这也成就了他晚年的平静生活。
然而,胤禟和宜妃却深陷皇位之争。宜妃不仅偏袒胤禟,还在雍正继位后对其心存不满。在祭奠康熙时,宜妃故意无视礼仪,抢先走在雍正母亲德妃之前,激怒了雍正。雍正随即采取行动,惩罚了宜妃宫中的太监和亲信,并打击了胤禟和宜妃的支持者。
尽管如此,雍正对胤祺的态度却依旧温和。雍正深知胤祺与他关系深厚,两人自幼便有交情,因此雍正对胤祺十分赏识。在胤禟被圈禁后,雍正特意派胤祺前往宣读改名的圣旨,给宜妃母子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而胤祺深知雍正的心意,只能顺从他。
雍正四年,胤禟被软禁致死,胤祺则在雍正十年去世,享年54岁。雍正非常悲痛,并为胤祺写下祭文,评价他为“秉性平和,持躬谦谨,有乐善好施之风”,并追赠谥号“温”。这个谥号寓意着胤祺为人宽厚、和顺。
与胤禟的惨死不同,胤祺的死显得更加平静安详。雍正和胤祺之间的关系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状态,而胤祺也因为宽厚的性格与善良的行为,最终在晚年享有了平和的生活。
总的来说,胤祺在历史上是一位低调而有品德的皇子,他的结局也远比其他皇子要好。尽管他并未参与激烈的皇位争夺,但凭借其高尚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胤祺最终获得了晚年的安宁,成为康熙皇子中较为幸运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