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需要把“后金”和“清朝”这两个阶段分开来理解。下面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原文的意思说清楚,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便于阅读和消化。
首先,谈谈“后金建国”的来龙去脉。
努尔哈赤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创始人,也是女真人中的最大人物。他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把各部落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建立了“后金”这个政权,定都在东北、以天命作为年号,登基时就被称为汗王。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始人,但严格说,他并不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接下来谈“皇太极”和清初的权力格局。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在权力的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的第二任大汗。他对政权做了多项改革,逐步废除了以往“四大贝勒共治”的制度,把权力逐步集中在汗王手中,增强了中央的统治力。这种“号令统一、决策统一、权威集中、步调一致”的治理方式,恰恰是满洲人能够迅速入主中原、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在政治上与父辈的旧格局拉开距离,皇太极对外又作出一些重大改变。他把国号改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他还先后征服了蒙古、让朝鲜屈膝称臣,进一步扫平周边力量,为日后进入明清之争打下基础。按道理说,到了这个阶段,真正可以算作“大清开国之君”的应是皇太极,而不是努尔哈赤。
接下来是清朝的11位皇帝名单。
在清朝统治期间(把努尔哈赤算作后金创立者、但不算清朝皇帝的前提下),共有11位皇帝依次在位,顺序如下:
1. 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
2. 顺治帝(入关开启清朝统治的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
3. 康熙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达61年)
4. 雍正帝(以勤政著称的“劳模”皇帝)
5. 乾隆帝(富有、亦是最爱烧钱的皇帝)
6. 嘉庆帝(清朝走下坡路的转折点)
7. 道光帝(提倡节俭,整修军事装备的皇帝)
8. 咸丰帝(慈禧的首任丈夫,生育唯一的儿子)
9. 同治帝(慈禧亲生儿子,早逝且绝嗣)
10. 光绪帝(戊戌变法时期,被慈禧软禁,绝嗣)
11. 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最终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关于“清朝13位皇帝”之说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出现“13位”这个说法呢?
峰子哥认为,这个说法其实是把“后金”的君主和清朝的君主混在一起算了一遍。若把努尔哈赤算作后金创始人、再把清朝的11位皇帝也算进来,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满清共计12位帝王”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13位皇帝”的说法?其中还多出一位去哪儿了呢?
答案是:这多出来的一位并非真正的在位皇帝,而是一个“假皇帝”,却有实权、被后人认可为皇帝。他的官方称呼是“皇帝”的尊号是在死后追封的,庙号被记作“清成宗”,生前并没有登基称帝的经历。这位假皇帝是谁?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生前并未正式做过皇帝,但在清初的权力格局中拥有决定性影响。死后,他被追封为“清成宗”,名义上也被算进“帝王”的行列,因此有些说法把他也列入“13位皇帝”的序列里。也因此,真正实质上在位并被正式称为皇帝的人只有11位,而把多尔衮算进来后,偶有出现“13位皇帝”的说法。
总结起来:
- 后金时期只有两位汗王: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奠基人,皇太极则完成了权力集中和对外扩张的基础工作,并最终把国号改成“大清”,年号改为“崇德”。
- 清朝正式在位的皇帝共有11位(从皇太极开始,到宣统结束)。
- “13位皇帝”的说法源自把后金和清朝的君主混在一起统计,并把多尔衮这样的“假皇帝”在死后追封的身份也算入内,导致出现了13的说法,但他并未真实登基为皇帝。
以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核心脉络。通过把后金的开创者、清初的权力格局变化、以及“假皇帝”的特殊情况讲清楚,可以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皇帝统计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