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作为交换商品,能帮助人们实现各种愿望。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以来,很多人为了钱财不惜牺牲健康、生命甚至道德。无数例子证明,钱财常常能让人迷失自我。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后,经济逐渐衰退。到了道光年间,清朝的国库仅剩下九百万两白银。然而,更加悲哀的是,这九百万两白银在道光皇帝眼皮底下消失了,竟无人察觉。这个国库的失窃,究竟是因为盗贼高超的技艺,还是官员的内外勾结呢?
清朝的国库有三个储银地点:内务府的银库、皇帝的小金库和户部的国库。银子丢失的地方,是由户部负责管理的国库。内务府的银库存放的并不是大量现银,主要用于存放珠宝、字画等物品,供皇帝用于赏赐功臣和妃子。紫禁城里的小金库则是专属于皇帝的,内有一百多万两白银,且通常是以五十两一块的银锭存在。想要偷走这些银子,显然是困难的。
然而,户部的国库储备的白银是朝廷运作的基础,关乎民生、经济等重大事项,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中央银行。古代并没有如今先进的金融系统,一笔几千万的资金,轻松通过网络转账。在清朝,银两是一锭一锭的实物,每次税收或支出时,库兵们需要搬动这些沉重的白银。为了保障银两的安全,清朝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所有进出国库的人都必须脱光衣服,避免将银两藏入宽大的衣服里,甚至还要张嘴、抬手、抬脚,以防藏匿银两。然而,制度再严格,在腐败的环境下也很难奏效。金钱的诱惑让人无法抵挡,犯罪的种子悄然生根。
库兵们接触到这些白花花的银两,心中自然产生了贪欲。他们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偷运国库的银两,尽管他们知道一旦被发现,偷盗国库是极为严重的罪行,但为了追求富贵,他们还是冒险一试。库兵这一职位,表面上是最低层的工作,但由于直接接触大量的银两,因此通常由满清子弟担任,且通常是世袭的。为了偷盗,库兵们接受了特殊的训练:他们学会了将银两塞进自己的肛门。为了顺利带出银子,他们会用动物油脂包裹银两,再涂上润滑油,然后塞入体内带出去。
清朝的国库每月会开九次,用于存放税收和支出,每次开门时,库兵们都有机会进出几次,每次可以携带几十两银子。日复一日,这些偷盗行为给库兵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甚至健康受到影响,依然为了财富铤而走险。
对于清朝早期的统治者来说,失去几百万两白银可能不会引起过多关注,毕竟他们仍拥有充足的财富。但到了晚清,这笔失去的财富却成了致命的打击,因为这几百万两白银几乎是朝廷的全部储备,关乎军饷、民生工程、官员俸禄等事务。没有了这些资金,清朝几乎没有能力继续运作。
既然国库如此重要,清朝为何没有及时发现失窃呢?原因之一是当时爆发了战争,军需压力巨大,朝廷财力严重不足,只得加重百姓的税负,百姓的生活困苦,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官员们自私自利,朝廷腐败严重,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内部无法团结。当时,百姓和官员都生活在极大的不安中,大家都希望能多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也为库兵们提供了偷窃的机会。
另一个原因是官员的腐败。从嘉庆帝去世后,清朝的腐败问题愈发严重。户部的官员负责管理国库的白银,这些官员自然很快便开始贪污。在这种情况下,库兵们的盗窃行为不可能发生在没有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账目本来很容易就能查出来问题,却迟迟未被发现,这表明部分盗取的白银已经进入了高官的腰包。
再者,白银管理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库兵们通常是满清子弟,这项工作由世代传承,这使得他们在积累偷盗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清朝的垮台,官员的腐败,以及制度的漏洞,为这些库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肆意盗窃国库。
更为悲惨的是,这些库兵在偷窃的同时,白银上附带的细菌也被带入了他们的身体。当他们将银子塞入身体时,不仅带走了财富,也带入了无数细菌,导致他们长期患病。即使他们后来采取了防护措施,但长期的肛门扩张也让他们承受了极大的身体痛苦,许多人最终得了脱肛症,病痛难忍,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虽然库兵们通过偷盗获得了财富,但他们的身体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内心也饱受煎熬。每时每刻,他们都在担心自己的罪行被揭发。即使道光帝试图挽回损失,试图挽救朝廷,但一切已为时晚矣。
或许每个库兵都认为自己偷走的银两对国库而言无关紧要,但每个人的微小盗窃,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是清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当一个国家处于腐败的深渊时,任何人的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库的失窃,成了清朝崩塌的一小片雪花,最终导致了这个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