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出征的军队通常不仅有主将,还会有副将,而副将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副将的任务十分多样,他们不仅能协助主将出谋划策,还能处理一些军务,甚至有些副将的能力超过了主将,成为军队的重要支柱。
庞德是其中一位非常出色的副将,他因与关羽的一场大战而声名远扬。虽然庞德最后被杀,但那场战斗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庞德和关羽都是英雄人物,本可以是同阵营的战友。然而,因为庞德的前任主公马超抛弃了他,他不得不投降魏国,并为曹操效力。庞德在西凉时曾是马超的副将,经常为马超出谋划策。从后来的战斗来看,庞德不仅头脑聪明,战斗力也非常强,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马超虽然勇猛,却头脑简单,性格缺乏忠诚与仁义,这也使得庞德在与他共同作战时感到困扰。庞德曾是马超的谋士,跟随他一起投奔张鲁,但在汉中生病后,庞德未能继续参战。由于张鲁担心马超会再次叛逃,他决定将庞德留在身边。直到马超离开攻打刘备,庞德才变成了“弃子”。 张鲁原本想将庞德留作发泄不满的对象,但正巧曹操的大军到来,张鲁便让庞德出战。庞德意识到自己在张鲁眼中的地位并不稳固,随时可能被抛弃,于是选择投奔曹操。曹操对庞德的到来非常高兴,立刻给予重赏,因为曹操一直听说庞德的英勇。庞德在曹营屡立战功,但由于种种原因,魏军内部仍对他保持警惕,尤其是庞德的哥哥已在刘备手下担任职务,因此曹操让庞德担任副将,确保其忠诚。 庞德在与关羽的那场大战中表现突出,两人互有胜负,结果未分胜负。之后,庞德建议主将于禁将驻地选在高处,但于禁并不听从,反而坚持选择低洼的山谷地带。由于那年雨水充足,关羽顺利发动了“水淹七军”,于禁的军队遭遇了灾难,只有少部分士兵得以幸存。最终,于禁不仅没有取胜,还被迫投降关羽,而庞德则为魏国英勇赴战,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在三国中,也有另一位因为未听从副将建议而导致失败的例子,那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进展顺利,但他很快意识到,街亭的防守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蜀军粮草的运输安全,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去镇守街亭,并且任命王平为副将,要求他们将军营设在大路上。 然而,马谡忽视了诸葛亮的嘱托,选择在山上安营。王平曾多次提醒,但马谡不听劝告。最终,魏军司马懿率军进攻,看到马谡的军营设置后,立刻采取围困战术。结果,马谡不仅丢失了街亭,还险些丧命,最后不得不依靠王平才保住了性命。诸葛亮得知后怒不可遏,依照军令杀了马谡,尽管他曾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除了庞德、马谡,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副将角色——张郃。张郃在魏国的地位并不显赫,常常被当作副将,缺少展示自我的机会。张郃的投降有些特殊。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获得了许攸的情报,决定偷袭袁绍的乌巢。虽然袁绍早有防备,但未能及时响应。张郃在进攻曹军大营时,一直未能成功,面对无法打破的防线,最终选择留在曹营投降,免得被袁绍责怪。 在汉中之战中,张郃被任命为夏侯渊的副将,与刘备交战。夏侯渊由于中了黄忠的激将法,独自出战,结果被黄忠斩杀。张郃无奈之下带领军队撤退,保住了性命。虽然张郃在事件中并无过错,但他还是受到牵连,未能得到应有的声誉。 庞德、王平、张郃三人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他们都曾是“降将”。由于曾经投降过其他势力,他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新主公面前获得足够的信任和话语权。尽管如此,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英勇表现依旧值得铭记,证明了自己不逊色于任何一位主将。而这些故事也让我们明白,战争中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将军们的智勇,还与他们的决策、忠诚以及互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