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命理大师,人称“南袁北韦”。北韦指的是韦千里,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命理天才;南袁则是指袁树珊。韦千里在24岁时就写下了广为人知的《千里命稿》,因此声名显赫。而袁树珊,尽管名气不如韦千里,却拥有同样传奇的经历,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袁树珊生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家在扬州,出身于一个医卜世家。父亲袁开昌不仅精通中医,还擅长命理,长期在镇江行医。医卜星相在袁家是家学传承。袁树珊曾写过一本《中国历代卜人传》,序言中提到这本书是由父亲袁开昌整理的,由此可见,袁开昌不仅医术高明,命理学也造诣深厚。
小时候,袁树珊便跟随父亲学习医学和命理,天赋出众。他曾在北京大学求学,随后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社会学。回国后,他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同时醉心于命理学的研究。到了民国十七年,命理行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许多人担心失业。为此,袁树珊写了一本《中西相人探原》,在书中他引用经典,为命理学辩护,试图改变人们对这一职业的偏见。这本书引起了当时行政院长谭延闿的注意,后者对袁树珊的才华赞赏有加,这一事件也逐渐奠定了袁树珊在命理学界的地位。
到了三十年代,袁树珊已觉得自己在命理学上的造诣已经相当深厚,于是决定放弃医术,专心从事命理学工作。他的父亲擅长医卜星相,自己从小对命理兴趣浓厚,加上多年刻苦钻研,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于是,袁树珊的名声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很多名人都前来求测,甚至一些高官巨富也慕名而来。
其中,何应钦在找袁树珊算命后,对他非常钦佩,并极力推荐他给蒋介石。蒋介石本来就对命理学颇感兴趣,在何应钦的介绍下,亲自去找袁树珊测算。面对蒋介石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人物,袁树珊依旧保持着尊严和从容,他不卑不亢,批注蒋介石命理时直言不讳,令蒋介石十分欣赏。从此,越来越多的权贵和商人纷纷前来找袁树珊算命,拥有袁树珊亲自批注的命单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袁树珊专门设有命理店铺,名为“润德堂”,生意异常兴隆。店铺前常常车水马龙,人流不息,据说光是更换门槛就做了三次。连当时的军阀吴佩孚也亲自前来找袁树珊算命。吴佩孚非常欣赏袁树珊的才华,甚至提议聘请他为幕僚,但袁树珊并不趋炎附势,婉拒了这一提议。他写了一幅字给吴佩孚,上面写道:“吴威喜则树珊荣,吴威怒则树珊恐。”他的直率和不随便屈从的个性,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后来,汪伪政权的缪斌曾经去找袁树珊算命。袁树珊准确预言了缪斌从少年得志到中年富贵的命运,并在最后写下“受累于吴”四个字。当时没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后来缪斌因帮助吴稚辉而被蒋介石怀疑并处决,才有人恍然大悟,明白了袁树珊的预言。
润德堂的生意如此红火,吸引了不少小混混前来闹事。一天,黄金荣得知此事后,特意画了一幅画,派人送到这些混混手中。看到黄金荣都如此尊敬袁树珊,混混们立刻慌了神,纷纷去润德堂赔礼道歉。令他们意外的是,袁树珊不仅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大方地送给他们每人两块大洋,让他们去喝酒。此后,润德堂再也没有小混混敢来闹事。
1938年,袁树珊接待了一对团长夫妇以及他们的副官郭歧。当时,郭歧并不相信算命的准确性,但袁树珊却准确地预言了郭歧的命运,告诉他四十岁时会晋升少将师长,然而,战斗中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性命堪忧。果然,郭歧在不到四十岁时就晋升为师长,并在一次战斗中全师覆没,自己被俘。幸运的是,郭歧通过交换俘虏得以幸存。当郭歧回忆这段往事时,才意识到袁树珊的预言竟如此准确。
袁树珊也曾为京剧大师马连良算命,预测他会有十五年的好运。没想到,十五年后,马连良不幸去世。
尽管占卜算命是袁树珊的职业,他本人却并不迷信,也从不大肆宣传自己的神奇能力。他曾说过:“来算命的,不外乎有三种人:一是受了重大刺激;二是痴迷于名利;三是走投无路。所以,做算命的要察言观色,做出善意的指点。”
袁树珊著作颇丰,既有医学类书籍,也有占卜算命方面的著作,至今流传下来。他虽然精通医术和命理,却不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事业。于是,袁树珊的儿子专心研究医学,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