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宫女大多来自“包衣”这一群体。包衣是八旗制度下的一类长期为皇帝和宗室王公家族服务的奴仆,他们既是皇室的仆人,也是当时社会中的奴才。宫中除了太监,最常见的就是宫女。虽然太监也有体力活,但宫里大多数居住的人是皇帝的女人,因此更需要由女人来照料这些女人,因此内务府在挑选宫女时,重点并不是看长相,而是看体力是否充盈,能不能胜任繁重的劳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女人当男人使唤,把男人当牲口使唤”这样的情形,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廷里确实存在着不少案例。长期从事繁重体力活的女性,外形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人,她们更像是服务主子的“工作工具”,只要把主子伺候好,完成任务,便被视为最大的功德。
此外,清廷对血统非常看重。一般只从八旗中挑选女子来充当帝王的妃嫔。因为选人面窄,加上长期的近亲通婚,这些妃嫔的外貌往往并不突出。如果再让一些相貌出众的包衣进入宫中担差,极有可能威胁到妃嫔的身份地位。毕竟,皇帝也是人,也会有爱美之心,遇见漂亮的女人自然会产生情感上的动摇。
当后宫里宫女多是五大三粗、体格健壮的女子时,皇帝除了日常工作外,恐怕也不会把太多心思放在她们身上。这在不少人看来,反映出大清王朝并非对美色有着强烈的贪恋之情。
这段历史事实上反映出清代宫廷在选拔、等级与情感之间的特殊平衡,以及皇权对美的态度与制度安排。对这种说法,后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多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