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琵琶行》开头,白居易提到自己被“左迁”到九江郡司马的职位,这个词让人感到有些疑惑,因为在唐朝,官职的高低通常是由左和右来区分的,左边的位置被视为尊贵,那么为何贬职反而是“左迁”呢?
实际上,“左迁”这个说法源自汉朝的历史。汉高祖刘邦曾让周昌去担任赵国宰相,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贬职,周昌对此感到愤怒和困惑,问刘邦:“我们曾并肩作战,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刘邦解释说,他不放心赵王刘如意,担心他在吕后的威胁下可能会遭遇不测,所以派周昌去赵国担任丞相,为刘如意保驾护航。后来,大家就习惯性地将这种贬职叫做“左迁”,并且这一传统被唐朝继承了下来。 不过,历史上并非所有朝代都遵循“左为尊”的传统。例如,在战国时期,右侧有时反而被视为尊贵的方位,“既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一个例子。而在元朝,恰恰是“右为尊”,与其他朝代不同。 但总体来说,除元朝外,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朝代都采用了“左迁”来指代贬职,且“右迁”则是升职的象征。唐朝也是如此,这种“左迁”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昌龄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都提到了“左迁”的情境。 除了这些文学作品,唐朝时期的官场文化中,“左迁”不仅仅意味着降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因为有时被贬的地方既偏远又艰苦,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在当时的道路上,贬职的官员往往需要经过艰难的山路,长途跋涉,途中死于非命的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左迁”这个词在当时充满了悲凉与不幸。 唐朝的士大夫通常对于“左迁”充满恐惧和不安,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职位的下调,更可能意味着孤独和困境。而那些被贬到偏远地方的官员,往往是有身心伤害的危险。白居易虽然在《琵琶行》中提到的“江州司马”显然没有那么悲惨,但王昌龄和韩愈却面临了更严酷的命运。王昌龄从县长被贬到一个偏远的龙标,而韩愈也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感叹自己将死在远离家乡的蓝关。尽管他们的诗句表露出了从容的态度,但其中的不安和孤独无疑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死未卜的危险。 尽管贬职常常伴随着不幸,唐朝的士大夫仍然习惯于以“左迁”来表述,这也显示了他们对于传统礼仪的尊重和遵循。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礼节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官员们深知这种文化背后的意义,因此,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会保持一份对传统的敬畏。 总结来说,唐朝的“左迁”并不单纯是一个官职降级的表达,它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虽然这带给了官员极大的压力,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上对于升降职位的深刻理解和对礼仪传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