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何时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其实,这个过程是逐步推进的。早在元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在西沙群岛设置了天文观测站。到了清朝,南沙群岛已经进入中国水师的巡逻范围,表明南海已经基本纳入了中国的海域。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南海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那么,清朝是如何维持南海的主权呢?
在古代,南海被中国称为“涨海”。宋朝以前,中国人主要到南海捕鱼、制盐和进行海上贸易,这促使一些岛屿上建起了临时住所。不过,那个时候国家的行政管辖并没有覆盖南海,周围其他国家的渔民也可以自由地在南海活动,捕鱼、打盐、设立临时住所。因此,南海那时还处于发现和探索阶段。
到了宋朝,中国对西沙群岛开始进行管理。《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巡逻船已经抵达西沙群岛。此外,宋代的官方绘图《诸蕃图》明确标识出南海的边界,界限即为竺屿,即西沙群岛,也标示出中国的海疆。明清时期,中国在南海的管理逐步加强。
元朝时期,西沙群岛设立了南海测影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尽管如此,宋元时期的中国仅能管理西沙群岛,较远的中沙和南沙群岛依然无法直接管辖。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在南海的一些大岛上建立了补给站,尤其是纳土纳群岛。但郑和的航海活动停止后,明朝未再管理南海,实际上放弃了对南海的控制。
清朝时期,中国对南海的管理得到了显著加强。《崖州志》记载,南海归属于崖州管理,清朝水师定期巡逻,巡逻范围广泛,从海南岛北至占城和暹罗,甚至超过了今天的“九段线”范围。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清朝对南海诸岛的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福建同安人吴陞的带领下,清朝水师在康熙年间进行过广泛巡逻,确保南海的安全与稳定。
1731年的《广东通志》明确记载西沙、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清代的地图将这些岛屿列入中国版图,包括1755年以前的《皇清各直省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等。
东沙群岛是南海四大群岛中最接近中国大陆的岛屿,历代渔民在此定居、开发。清代,东沙群岛被称为“东沙”,为中国的渔民提供资源。然而,在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侵占台湾来扩展势力,开始觊觎南海资源。1901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掠夺东沙资源,并在岛上建立设施,甚至试图更改岛名为“西泽岛”。当时,清朝政府得知后,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多次调查确认东沙群岛为中国领土。经过一番外交斗争,清朝最终成功收回东沙岛,派遣士兵驻守,并设立了“管理东沙委员会”,实现了对东沙岛的正式管理。
清朝的胜利不仅为中国争取了东沙岛的主权,还为未来的南海维权奠定了基础。为了防止西沙群岛被侵犯,清朝政府还在1909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勘察,确认了西沙群岛的15个岛屿归中国所有,并在岛上升起了中国国旗。这一举动不仅重新确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清朝还试图维护对中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1867年和1883年,外国船只分别在这两个群岛进行非法调查,遭到中国的抗议。到清朝末期,南沙群岛的居民几乎都是中国人,西方的史料也有相关记载。
总的来说,清朝不仅确立了南海的领土边界,还为后来的民国和新中国的南海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的南海管理工作,尤其是对西沙、南沙、东沙群岛的维护,展示了中国对南海的长期主权,并为后来的“九段线”提供了法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