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16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前往邺城,拜访当时已成为魏王的曹操。谁也没想到,呼厨泉从此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部落。曹操软禁了他,并将他留在魏国,“让右贤王去卑监其国”。此后,曹魏进一步加强了对南匈奴的控制,所有部落首领的儿子都被带到洛阳,充当人质。作为曹魏的权臣,司马昭无法预见,这些人质中竟然有一个人会成为西晋的“掘墓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单于之后
这个特殊的人质就是刘渊。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由于匈奴与汉朝联姻,单于的后裔改姓刘。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南匈奴的羌渠单于派遣其子于扶罗带兵援助中原。没想到,匈奴发生变故,羌渠单于被杀害,导致于扶罗滞留在中原。最终,于扶罗自立为单于,并卷入了东汉末年的乱局。
公元195年,于扶罗去世,由他的弟弟呼厨泉继任单于。呼厨泉在位期间,曾多次与曹操交战,虽然初期屡次与曹操对抗,但最终被曹操征服。为了加强对南匈奴的控制,曹操于公元216年软禁了呼厨泉,并将其部族分为五部,部队的领导人多由刘氏后代担任。左部的首领是刘渊的父亲刘豹,他是于扶罗的儿子。由此,刘渊是于扶罗的孙子。
二、洛阳人质
尽管刘渊是匈奴人,但他从小便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汉化程度极高。他勤奋好学,拜汉人崔游为师,研习《毛诗》、《易经》、《尚书》,尤其喜爱《春秋左传》与《孙吴兵法》,几乎所有的古籍他都通读。除此之外,刘渊还在武艺上颇有造诣,擅长弓箭,体力异常强悍。他的容貌英俊,身高达到八尺四寸,仪表堂堂,深受太原王浑的赏识。
在曹魏咸熙年间,刘渊作为人质被送往洛阳,并受到了司马昭的礼遇。西晋建立后,刘渊在王浑的多次推荐下,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召见。晋武帝见到他后大为欣赏,甚至有建议让刘渊领兵征讨东吴和叛乱的秃发树机能。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朝中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刘渊与他们不同,心思难测。司马攸更是担心,若不除去刘渊,必会给并州带来长期的不安。
三、起兵反晋
公元279年,刘豹去世,刘渊继任南匈奴左部帅。虽然他被西晋封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宁朔将军等职,但依然未能摆脱西晋的控制。随着晋惠帝即位,天下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此时,刘渊的堂祖父刘宣聚集了五部人马,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刘渊趁机利用这一局势,向司马颖谎称回到左国城,随即率领部众起兵反抗西晋。
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并追谥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接下来的战争中,刘渊屡次击败西晋,逐渐占据了上风。公元308年,他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凤”。然而,他并未能亲手灭掉西晋。直到公元310年8月,刘渊因病去世,享年不久。
尽管刘渊未能在世时完成统一,但可以说他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他的儿子刘聪继位后,成功攻破洛阳、长安,并在公元316年彻底灭亡了西晋,俘虏并杀害了晋怀帝和晋愍帝。刘渊,作为西晋的“掘墓人”,为其父业的建立和西晋的终结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