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照顾后代,特别为自己的子孙们准备了丰厚的爵位和俸禄。为了确保这些规矩能长期延续下去,他还将这些规定写成了祖训,固定下来。那么,假如有幸成为朱元璋的后代,是否真的能过上无忧的生活呢?
注:明朝宗亲的爵位分为八等,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按等级不同,年俸也各不相同。最高的亲王年俸为一万石,最低的奉国中尉年俸为一百石。
想要享受这些待遇,不仅仅是出生在朱家这么简单。成为明朝的正式皇族成员,还需要入册“玉牒”(皇族的族谱)。只有被录入玉牒,才算是正式的皇族成员,有资格获得爵位和俸禄。要进入玉牒其实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名字就行,但很多宗亲在名字这个环节上却困难重重。
在明朝,宗亲的名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需要走一套严格的流程。这一流程叫做“请名”,包括四个步骤:王府代奏、宗人府审核、礼部拟名、皇帝赐名。设立这一流程,目的是一方面确保宗亲的名字符合皇室的高贵气质,另一方面防止外人冒充皇族。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流程变得复杂而充满了不公。在很多情况下,“请名”反而成为了上层宗亲和朝廷官员控制和刁难普通宗亲的一种手段。很多郡王、王府官员和亲王,利用这一权力来索取贿赂。不给他们好处,就会找各种理由拖延,不为你代奏。
例如,到了明朝中期,许多宗亲家境贫寒,甚至无法支付贿赂,导致不少人一生都没能被赐名,甚至到了老年还叫着乳名。比如代藩的亲王朱桂,因为私人原因,故意拖延其孙子朱仕壥的取名,直到他十五岁都没有正式名字。这意味着朱仕壥没有爵位、没有俸禄,生活极为困苦,曾经和母亲、奶奶一起做农活谋生。
除了贿赂问题,宗亲间的权力斗争也使“请名”变得更加复杂。比如靖江王朱佐敬和弟弟朱佐敏发生矛盾时,朱佐敬就故意拖延朱佐敏两个儿子的取名申请,整整拖了几年,直到上告英宗才得以解决。
经过王府代奏后,还需通过宗人府的审核。这一步的难度并非因为宗人府故意为难,而是因为朝廷希望通过这一关来控制“正式宗亲”的数量,减少宗禄的支出。由于明太祖的初衷是给后代安排丰厚的宗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的开支变得越来越重,特别是子孙越来越多,宗禄负担不断加大,朝廷便采取了通过严格审核宗亲来减少领宗禄的人数。
此外,明朝还规定宗亲结婚或纳妾时,需要向朝廷报备。朝廷通常不会强行干涉宗亲的纳妾行为,但如果妾室数量过多,这些女子的子女往往被视为“滥妾所生”,不再录入玉牒,也无法获得宗禄。到了弘治年间,孝宗甚至进一步限制了宗亲的妾室数量,超过规定数量的女子,所有的孩子都将被视作“私生子”。这些“私生子”不仅无法获得名字,甚至连正式的宗亲身份都没有。
例如,亲王的妾室数量最多可以有十人,郡王则为四人。若年龄超过规定的年龄没有子嗣,还只能再娶一位妾。这样一来,许多宗亲的子孙一出生就注定无法拥有名字,更无从谈起爵位和宗禄。到了嘉靖年间,很多底层宗亲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不少人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现象。
这些贫困的宗亲常常依靠非法手段谋生。由于“皇族”身份使得地方官府难以直接管辖他们,一些贫困的宗亲甚至开始聚集在有爵位的低级宗亲周围,进行抢劫、勒索,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
虽然有些宗亲成功地通过了“请名”和审核,最终获得了名字并被录入玉牒,但他们并未因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即使成为了正式的皇族成员,仍然面临着接下来的封爵和领俸的困难。
太祖曾为自己的子孙规定过名字的格式,从孙子辈起,宗亲的名字都需要有三个字,其中的中间字必须是特定的辈分字,而第三个字则要带有五行偏旁。这些规定看似规范,却成为了许多宗亲的噩梦。例如,一些宗亲被赋予极其难听的名字,有些名字甚至带有侮辱意味,成为他们一生的羞耻。
礼部的官员为了权力和利益,常常选取这些恶心的名字,即使这些名字让宗亲难堪,也无法反抗,因为一旦有人质疑这些名字,便会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满。而一旦名字正式确定,宗亲们就无法再更改,既便是被赋予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名字,他们也只能默默承受。
总之,明朝的宗亲制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为宗亲提供了丰厚的待遇,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权力的斗争、贿赂的腐败和对底层宗亲的压迫。即使成为了皇族的一员,也未必能过上安稳的生活。许多人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权利,生活艰难,甚至陷入了犯罪和社会不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