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几大野战军中,一野的实力相对较弱。原因之一是西北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条件艰苦,难以支持大量军队的养育和扩展。彭老总在组建一野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一野最初的兵力只有两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彭老总通过收编各地的部队才勉强凑齐的。刚开始时,部队的构成相当复杂,包括地方部队和野战部队,战斗力不一。主要的作战力量来自贺老总的晋绥野战军,而这一地区本身就无法支撑更多的部队。西北本来就很贫困,缺少资源,兵员也难以补充,因此即使党中央在延安,一野的兵力始终有限。
彭老总希望能扩充一野的兵力,但西北的条件决定了这并不容易。最初的两万多人中,除了机关和后勤支援部队,真正能参与作战的不过一万多人。这相对于其他几个野战军来说,实力十分薄弱。即便如此,一野依然肩负着重大任务,主要是牵制胡宗南的部队,以防止他支援其他战场。
胡宗南是国民党的重要将领,其兵力庞大,而且有马家军的强大支持。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彭老总坚信他会继续采取进攻行动,因此在青化砭设下了伏击。结果,胡宗南的部队被我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连续几场战斗胜利,打击了胡宗南的气焰。尽管如此,彭老总的兵力始终有限,尤其是面临粮食不足的困境。西北的资源非常匮乏,支援也不足,西野要依靠外援来维持运转。
贺老总给予了西野一些支持,但毕竟晋绥地区也不富裕。为了解决扩军难题,毛主席最初考虑将陈赓派往西北,来增强西野的战斗力。然而,考虑到当时中原战场的重要性,毛主席决定让陈赓留在中原战场,而没有去西北。尽管如此,毛主席相信胡宗南并不会对彭老总构成威胁,因此并未急于扩充西野。
彭老总通过一年的战斗,成功消灭了胡宗南十个旅的兵力,使得西野的人数逐渐增加到七万多人。这七万人中,大多数都是战斗中的“解放战士”。这些战士多是通过收编战俘的方式加入的。与其他野战军不同,一野的兵力并不多,因此他们的战力主要依靠不断地收编敌军战俘来补充。
随着战斗的深入,彭老总的部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战斗人员的质量问题。由于战俘的补充,很多新兵在思想和觉悟上与正规军存在差距,尤其是四川籍的战俘在部队中占比越来越大。彭老总深知这一点,在得知问题后,立刻采取了措施。他通过加强军纪,组织部队进行思想教育,让战士们通过亲自诉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进行改正。
通过这些措施,一野的战斗力逐渐提升,部队也变得更加坚韧。彭老总不仅擅长打仗,他在治军上的能力也同样出色。这使得他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能够有效地指挥各支部队,完成各项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