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蒋军损失惨重,尤其是在指挥层面。两个蒋军中将兵团司令阵亡,一个“剿总”副总司令和一个兵团司令被俘,造成了空前的损失。这其中,杜聿明的失利尤为让蒋介石感到痛心,他原本是负责指挥八十万蒋军的实际指挥官,但最终未能救出黄百韬,还被生擒。而黄百韬和邱清泉的死也为蒋介石带来了沉痛的打击。
刘峙这个蒋军将领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并不被看好。蒋介石、何应钦和顾祝同等人都认为他无法有效指挥作战,甚至被认为只是一个“摆设”。在郭汝瑰的回忆中提到,蒋介石于1948年11月10日召开作战会议,最终决定由杜聿明全权指挥徐州方向的战斗,取代刘峙。这一决定也表明了蒋介石对刘峙的失望。
杜聿明原本被寄予厚望,但即便他亲自上阵,依然无法挽回局面。他没有及时解救黄百韬,反而自己也被俘。而邱清泉,在整个过程中屡次抗命,最后因其固执而导致黄百韬自杀。
邱清泉的抗命行为成为了蒋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大败笔。根据李宗仁的回忆,顾祝同曾多次要求邱清泉援助黄百韬,但邱清泉却坚持不同意,他甚至在与顾祝同的争论中表现出极大的傲慢和拒绝。这场争执表明,蒋军内部缺乏统一指挥,导致了战局的失败。
邱清泉的抗命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表现,也与当时蒋军指挥体制的混乱息息相关。文强在回忆中提到,邱清泉为了保存实力,不愿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在得知黄百韬陷入困境后,文强建议从侧面解围,但邱清泉坚决拒绝,认为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困境,无法再调动兵力。
在战役的最后,邱清泉甚至在突围计划中自作主张,最终导致整个兵团陷入包围。杜聿明原计划与邱清泉和李弥共同突围,但邱清泉改变了计划,导致突围失败。文强回忆到,邱清泉甚至试图让杜聿明离开,想取而代之,完全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渴望。
最终,邱清泉的抗命和固执导致了蒋军的彻底失败。杜聿明虽是亲历者,但依然在回忆中替邱清泉开脱,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蒋介石和其他指挥官的不当指示影响。然而,其他人如李宗仁和文强则明确指出,邱清泉的决策失误对战局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从整个战役中可以看出,蒋军指挥层的分歧和混乱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邱清泉的三次抗命以及蒋介石对指挥的失误,最终让蒋军在淮海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暴露了蒋军内部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