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黄马褂,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服饰。它用明黄色的绸缎制作,做成短款的马褂,穿在外面显得格外醒目。很多人在影视剧里看到它,都会想到“穿了黄马褂就能免受惩罚”的传闻。其实,黄马褂并没有免死金牌的神奇功能,它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分别对应不同的身份和场合。
第一类是皇宫侍卫的工作服。在清朝,皇宫内外的侍卫和护卫需要穿黄马褂,以便皇权的威严和身份的辨识。黄马褂像是一种“工作牌”,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它的用途简单,主要是标识身份、显示等级,并非什么特殊的免罪符。侍卫换岗时还要交回黄马褂,日常穿着只是身份的标记。
第二类是皇帝外出时的随行人员。每次皇帝出游、打猎,都会有大批护卫和官吏跟随,他们也穿着黄马褂。作用和第一类相似,起到显示皇权威威的作用。不过在打猎结束后,皇帝会根据随行人员的表现进行奖赏,那些有功劳的人往往会被赐予更为珍贵的黄马褂。这时的黄马褂价值和荣誉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类是用来奖励功臣的荣誉象征。对于有功之臣,皇帝会赐给黄马褂作为嘉奖。这件黄马褂比普通侍卫和随行人员穿的更具价值,因为它可以在各类重要场合穿着,成为身份与功绩的直接展示。穿上它不仅是荣耀,也是在公众场合提升气场的标记。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公开穿着,平时多半会安置在家中供奉或珍藏;如果官员有过失,皇帝也会把黄马褂收回,以示惩戒。到了晚清,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局势,越来越多的官员获得黄马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也在不同阶段得到过黄马褂。随着获得者增多,黄马褂的稀缺性和贵重程度也有所下降。
第四类是专门给出使官、外交官等穿着的。出使各地、处理对外事务的官员需要代表清政府,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穿着黄马褂能强化皇权的威仪,传达清朝的权威与庄严。
关于“免死”的误解,历史上并没有法律规定黄马褂就具备免死的特权。这种观念多来自后人对权力象征的想象,以及影视作品的戏剧化描写,比如周星驰的电影中对“芝麻官”等角色的塑造,容易让人以为黄马褂能带来绝对安全的保护。
另外,关于颜色的历史含义也值得一提。在唐朝以前,黄色就被赋予与皇权相关的含义;到了唐朝,黄色逐步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只有侍奉皇帝的近臣或朝廷重要官员才有资格穿着明黄色的服饰。因此,黄马褂的颜色选择,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清朝的黄马褂正是在这一传统基础上形成的特定身份标识,但并没有法律上的“免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