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历史资料非常少,除了知道他在隋朝曾担任上仪同三司外,其余的事迹几乎没有记载。他去世时,尚未见到李渊建立唐朝,因此他被追封为郇王。虽然李祎的历史不为人知,但他的后代在隋唐时期却留下了不少印记,李渊对他们也有过不少影响。
根据史料和墓志铭的记载,李祎至少有六个儿子。以下是他的子嗣及其相关事迹:
1. 李伯良(长子),封为武陵王。
2. 李叔良(次子),封为长平肃王。
3. 李仲良(三子),封为中山王。
4. 李季良(四子)。
5. 李德良(五子),封为新兴王。
6. 李幼良(六子),封为长乐王。
李叔良
李叔良参与了晋阳起兵反隋,攻占长安后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并封为长平郡公。后来,他在武德元年被晋升为刑部侍郎,并进爵为长平郡王。李叔良还曾镇守泾州,防御薛举。为了保护泾州,他在高墌之战后采取守势,虽然骠骑将军刘感死于战场,但他通过分财物奖励士兵,最终保住了泾州。李叔良也曾参与了浅水原的战役,这场战斗中,李世民大获全胜,多个总管被俘。李叔良于武德四年在突厥入侵时不幸中箭身亡。
李德良
李德良体弱多病,终生未曾担任任何官职。
李幼良
李幼良在武德初年被封为长乐王,但他与哥哥李叔良截然不同。作为皇室宗亲,他不遵守法律,甚至在某次遇到盗贼时,未经许可就擅自杀死了盗贼,激怒了李渊。李渊为了立威,令李幼良在朝堂上受杖责一百,警告其他宗亲不许擅自执法。此后,李幼良被调往凉州担任都督,但他依然无法改过,频繁带着一百多名随从横行霸道,民众怨声载道。
当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李幼良被指控与外界联系,甚至可能谋反。李世民派遣中书令宇文士及调查此事。宇文士及接替了李幼良的职位后,发现李幼良的部下有叛乱迹象,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果断下令将李幼良处决,虽然李幼良是李世民的叔叔。这一事件显示出李世民对宗亲不手软的态度。最终,李幼良因涉及突厥的事情被宇文士及先斩后奏,李世民也确认了李幼良的罪行。
李祎的孙辈
1. 李孝协(李叔良之子),曾任魏州刺史,后因贪污受贿被赐死。
2. 李孝斌(李叔良之子),曾任原州都督府长史,抗击突厥,但在任内去世。
3. 李仁裕(李德良之子),封西阳郡公。
李祎的曾孙辈
1. 李晋(李德良之孙),在唐朝担任殿中监,兼任雍州长史,后来封为新兴王。因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713年遭李隆基处决。
2. 李思训(李叔良孙子),十四岁时进入崇文馆,成为进士。他在扬州任职江都县令后因避免政治风波而隐退。后来,李思训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寺丞,最终升为宗正卿,封为陇西郡开国公。唐玄宗时,他成为右羽林卫大将军,享有“大小李将军”的称号。718年逝世,享年66岁。
3. 李思诲(李孝斌之子),擅长绘画,官至朝散大夫,并为李林甫之父。
李祎的四世孙辈
1. 李昭道(李思训长子),在太原府仓曹起家,官至太子中舍人。他擅长青绿山水画,作品《春山行旅图》流传至今。
2. 李林甫(李叔良曾孙),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但他的政治手段非常不正,勾结宦官,致使许多人冤死。他曾通过政治阴谋削弱太子李亨的权力,并支持寿王李瑁。在安禄山之乱爆发前,他对少数民族将领的重用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伏笔。李林甫去世后,杨贵妃的亲戚杨国忠联合安禄山,指控他参与谋反,李林甫的家族因此遭到抄家。
李祎的五世孙辈
1. 李林甫的子嗣:李林甫有许多后代,其中一些被流放或遭遇贬官,很多人的历史并不显赫。
2. 李凑(李林甫侄子),官职并不显赫,最终被贬至明州象山尉,年仅28岁去世。
李祎的六世孙辈
李如仙(李幼良的五世孙)。
李祎的七世孙辈
李回(李如仙的儿子),在唐穆宗初年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曾任监察御史,后来担任京兆府等重要职务。
李祎的后代子孙中,李幼良尽管在李世民的手中死于非命,但他的后代却在唐朝历史上延续得最久,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