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潍县战役:政工干部的突围奇迹
在1948年春,华东战场的战斗愈加激烈,潍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争夺战场。潍县不仅位于胶济铁路的战略要地,而且控制了通向青岛和济南的咽喉要道。国民党整编第64师约4.6万人在此设防,由师长陈金城指挥,利用坚固的城墙构筑了三道防线,使潍县变得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当九纵部队接到攻打潍县的任务时,战士们信心满满。侦察显示,敌军虽然兵力众多,但装备参差不齐,士气也不高。潍县城墙虽然高大,但依旧存在薄弱环节。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决定从西城发起进攻,准备速战速决。然而,现实远比计划复杂。
从4月9日开始,九纵部队连续16天进攻,始终未能突破敌人的防线。敌军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封锁严密,我军的每一次冲锋都被无情击退。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前线气氛日益沉重,士气也逐渐动摇。聂凤智几乎彻夜未眠,身体极度疲惫,甚至一度感到无力。
就在此时,前线指挥部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战斗的失控似乎在眼前。此时,聂凤智忽然站了起来,环顾四周,他的目光落在了旁边的政治部主任——仲曦东身上。
仲曦东,作为一名政工干部,通常负责部队的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很少参与战术指挥。然而,他对部队情况十分了解,尤其对战士们的心理和状态有着深刻的洞察。聂凤智此时已感到极度疲惫,便把指挥权交给了仲曦东。
“我太累了,接下来你来指挥。”聂凤智的一句话让指挥部突然安静下来。仲曦东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没有丰富的战术经验,但凭借对士兵的了解,他迅速提出了调整战术的建议。
经过深思熟虑,仲曦东认为西城防线已经过于坚固,敌人在此布置了最强的火力。他决定从东城发起进攻,因为那里的防线相对薄弱,这一决定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
接下来的战斗中,仲曦东和他的团队积极寻找突破口。传统的攀城墙方式已造成了大量伤亡,敌人守在城头,随时可以击退冲锋的战士。于是,工兵连李班长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战术——利用矿车滑轮装置将炸药送到城墙顶部。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仲曦东的支持,工兵们连夜改装矿车,准备实施这一大胆的计划。
4月26日凌晨,经过精心准备,矿车滑轮装置悄然推进到东城墙下。天亮前,第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东城墙出现了缺口。紧接着,多个突破口相继打开,敌军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突破口打开的瞬间,王昆团长带领突击队冲向城墙。尽管敌军迅速反应,开始猛烈抵抗,但随着更多的爆炸声响起,局势开始向我方倾斜。王昆团长英勇指挥,直到最后,他在准备翻越城墙时,不幸中弹牺牲。临终时,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仲主任,77团完成任务了。”
战斗持续了约15小时,最终我军占领了潍县,歼灭敌军4.6万人,伤亡约2000人。潍县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也为后续的济南、青岛战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仲曦东临危受命后的果敢决策。他凭借对部队的了解和创新的战术思维,成功指挥了一场几乎失败的攻城战。战后,毛泽东亲自发来贺电,称赞潍县战役是“城市强攻战的样板”。
仲曦东被视为军队政工干部参与军事指挥的典范,他的指挥经验被写入军事教材,并成为军队建设中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相结合的经典案例。战后,仲曦东继续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4年去世。
潍县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现了中国革命军队独特的优势——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的结合,更体现了在关键时刻敢于创新的勇气。这场战役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中国军队英勇和智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