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2025年9月号,月刊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王阳明,被誉为千古完人一个,然而这样的阳明先生却屡屡陷入风暴之中。最新一期的《文史知识》以王阳明“立功”之后的遭遇,剖析了当时的时代弊病。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领兵攻克南昌,彻底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然而,擒获宁王的王阳明等来的不是朝廷的奖赏,而是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以及随之而来的调查、骚扰,连跟随王阳明平叛的有功之人,也被当成共犯而遭到逮捕、拷问。直至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明世宗嘉靖帝即位,王阳明才正式受封为新建伯,奉诏启程赴京。不料途中接到朝廷旨意,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必赴京。王阳明就地上疏请求回乡归省,从此留居乡里,实质上是辞官隐退。
王阳明为何“立功不获赏”,文章从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兵部尚书王琼的矛盾入手进行剖析。两人生于同年,但两人的仕宦道路却颇为不同。杨廷和自中进士后便一直在翰林院任职,后来进入内阁,从始至终都位居清要;而王琼却在地方和中央的各种实务之任上历练多年,举凡漕运、盐务、钱粮等无不经手,亦颇有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当时实干派官员的代表之一。正德十一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南赣巡抚,正是当时在兵部尚书任上的王琼大力举荐。当时宁王反迹渐露,王琼安排王阳明巡抚南赣,便是对此做防备,可谓颇有远见。相比之下,以杨廷和为首的诸多高官却在气焰正盛的宁王与朝廷之间首鼠两端,甚至暗中为宁王提供便利。为此,宁王之乱平息,王阳明在报功时奉王琼为首,而没提及杨廷和。
文章认为,杨廷和与王琼的矛盾,本质是明代内阁之弊。明代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不成文规定,内阁大臣的职位几乎为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所垄断,形成了一个极为封闭的核心权力小圈子。像王阳明、王琼这样极有才干的官员,因为中进士后没有被选入翰林院,因而也都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阳明立功不获赏的原因昭然若揭。文章认为,明代正德、嘉靖之际,王阳明、王琼等人与杨廷和的对立,也可以说是由内阁的专权和排外所引发的一次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直到明末都未能消弭,甚至愈演愈烈,随着张居正出任首辅而终于全面爆发,成为晚明党争的起因之一。
图文来源:《贵阳日报》
编辑:黎 荣
编审:吴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