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武将世家,尽管大宋时朝廷偏重文官,但杨家将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世也根据杨家将的事迹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提起杨家将,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们的忠诚。然而,令人生疑的是,这样忠诚的杨家将,为什么到了北宋末年,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这一切的原因,和杨家将的第三代人物——杨文广,密切相关。
尽管杨文广的名声没有他的父辈和祖父那么显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能力。杨文广第一次出现在史册,是与狄青一同南征时。值得一提的是,狄青与杨家有着深厚的渊源,曾是杨文广的父亲杨延昭的部下,杨文广也曾在狄青麾下效力,二人的关系可谓是命运的巧合。杨延昭早年就非常欣赏狄青这位年轻的将领。
虽然杨文广的历史声誉不如祖父杨业和父亲杨延昭那样响亮,但他也曾有许多遗憾,最主要的是未能像他们那样镇守边疆。即便如此,杨文广深受杨家世代的影响,依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杨文广与当朝名将王韶是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探讨军事问题。王韶对杨家将的历史十分好奇,曾向杨文广请教父亲和祖父的军事心得。杨文广坦诚相告,他说祖父杨业在用兵上讲究“先谋后兵”,而父亲杨延昭在治军上强调“恩威并施”。这些家族的治军理念很快被传至宋仁宗耳中,宋仁宗对此表示极大的赞赏,并赐予杨文广一副金带,这是对军事才能的高度褒奖。
杨文广得到朝廷的赏识后,便在军中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为了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他上奏朝廷恢复“云州营”的骑射训练传统。大宋的军事实力本就偏弱,长期安定使得士兵们逐渐懈怠。朝廷同意了杨文广的请求后,他亲自督促士兵们进行训练,运用父亲杨延昭留下的军事方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久后,辽国与大宋在幽州一带发生了冲突,杨文广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撰写了《幽燕攻略》。这份攻略中,不仅详细列出了幽云地区的地图,还有许多杨家三代的军事经验。虽然朝廷没有立即派他出征,但他依然向朝堂提供了自己的军事见解,令许多人感慨不已,纷纷称杨家将三代皆忠良。
宋仁宗在嘉祐六年任命杨文广为泾原路经略使,这原本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让杨文广在军事上大展身手。然而,命运却没有给予他这个机会。杨文广在前往任职途中不幸病逝,朝廷得知后,念及他一生的贡献,追赠他与父祖同等的官职。杨文广的逝世,也标志着杨家将的衰落。
杨文广无子,导致杨家将的后继无人。尽管在当时古人有很多继承家族荣光的办法,但杨家将的覆灭并非单纯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是因为北宋后期的政治变动,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进行的一场深刻改革。
宋徽宗任命蔡京为丞相后,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其中包括“保甲法”,即将军队的控制权集中到中央。这项政策导致许多地方军队,尤其是像杨家将这样的武将世家的军队,被解散或重新编制。虽然这一举措在某些军事强国中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当时的大宋而言,却是一个不适宜的决策。
特别是杨家将的老部队,云州营等骑兵部队的解散,对杨家将的打击尤为沉重。即使一些老将对此表示反对,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随着改革深入,杨家将的存在越来越没有空间。朝廷在十年后再次出台政策,规定边关将领不得在同一地方驻守超过三年。虽然从现代角度看,这一政策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宋朝背景下,却使得许多驻守边关的世家失去了根基,杨家将便是其中之一。
宋徽宗虽然在军事上并不擅长,却仍坚持任用新一代的将领,而忽视了老将军们的经验。杨家将和许多熟悉沙场的老将因此被淘汰。金军破城之际,不少老臣感叹,如果杨家将还在,局面或许会截然不同。最终,杨家将的没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朝廷对武将权力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