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接连迎来了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仪式。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揭牌,这是该组织首次在欧美之外设立的全球性一类中心;2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宣布落户上海。在短短五天内,两大联合国核心机构选择中国作为新的基地,背后不仅反映出全球对美国霸权的不满,更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认可。
美国的霸权行径早已突破多边主义的底线,“签证武器化”已成为其压制异见的常用手段。2025年联合国大会前,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以及80名巴方代表因美国对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立场不满,遭到拒签,导致巴方代表团无法完整参会,错失了在关键议题上的发声机会。这一行为公然违反了《联合国总部协定》第11条,指出东道国应保障参会人员入境的便利。这种做法让国际社会看清,美国将联合国视为服务自己霸权的工具,一旦不同意见,便剥夺参会资格。
美国在联合国的财政霸权问题也让该组织面临生存危机。作为最大出资国,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约12亿美元,占其总会费的22%。这一欠款导致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预算大幅压缩,维和队伍在马里、刚果(金)的物资供应出现延误,部分人道主义援助也因资金不足而受到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维和预算仅占全球军费的0.5%,却是维护冲突地区和平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长期欠费正削弱全球安全防线的韧性。
与美国的霸道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践行多边主义承诺。中国不仅按时足额缴纳会费,2025年会费分摊比例为15.25%,稳居全球第二,且连续10年没有拖欠一分。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对自己国际责任的清晰认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贡献比例与其国际地位相符。
在维和行动中,中国的表现更是堪称硬核。过去35年,中国累计派出超过5万名维和人员,参与了包括黎巴嫩、南苏丹等地的维和任务。特别是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中国派遣工程兵分队修复了200公里公路,确保人道主义物资运输顺畅。
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务实举措也获得了广泛认可。例如,浙江德清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向非洲12国提供卫星遥感技术,帮助当地建立土地荒漠化监测系统,并为埃塞俄比亚制定植被恢复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在中东和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也多次推动对话,提出的“共同安全观”已成为多边调解的重要参考。这种“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风格,正与美国的霸权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联合国机构选择上海作为新的落脚点,也正是对这种对比的直接回应。上海拥有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7万件,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国际机构提供了高效的支撑。以STEM教育研究所为例,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连续多年名列全球前茅,徐汇区的中小学已开发出1500多门STEM课程,5万名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为全球教育创新提供宝贵样本。
更重要的是,中国为国际组织提供了一个“无政治干扰”的运作环境。与美国利用签证问题作为政治工具不同,中国始终遵守国际公约,保障所有参与国际事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表示,选择上海作为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仅有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还在绿色转型上拥有先进技术和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
虽然关于“联合国总部是否该搬迁”的话题时常引发讨论,但根据《联合国总部协定》的规定,短期内这一想法难以实现。美国的霸权行为也催生了“去中心化”的浪潮。联合国改革中,古特雷斯进一步强化了位于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吉隆坡的灾害协调署职能,使得这些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集中办公时减少了60%以上。上海凭借虹桥枢纽和浦东机场等世界级设施,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在成为全球多边主义的新枢纽。
对于联合国机构是否该搬到中国,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四川的网友认为当地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适合国际机构办公和生活;西安的朋友则认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合联合国多边合作的理念;新疆的网友更是积极推荐:“这里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能更好地对接中亚、西亚国家,而且土地广阔,能为机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还能促进当地的国际交流。”
那么,如果联合国机构要在中国进一步扩展,你认为该搬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