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特朗普施压下寻求对华新合作
近年来,欧盟一直被视为美国的“亲密伙伴”,但最近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特朗普宣布下调对欧盟商品关税后,欧盟立刻转向中国,并且冯德莱恩表态“欧盟将自主决定对外贸易政策”,这一变化标志着欧盟在战略上的转向。
特朗普执政后,重启“美国优先”政策,把目标锁定欧盟,尤其是欧盟的汽车产业。他威胁将对欧盟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25%,引发德国汽车行业的恐慌。欧盟原本希望能达成妥协,但最终却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签署了一个不对等的协议。协议要求欧盟在2025年之前将美国汽车关税降至零,并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然而,这项交易显然不现实,且对欧盟成员国而言更显不公平。
面对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协议,冯德莱恩转向中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在会见中国高层时,她不仅拒绝了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税的提议,还表示愿意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一转变表明欧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有几个因素促使欧盟做出这一决定。首先,欧盟无法忽视中国市场。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500亿美元,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依赖中国市场。其次,特朗普的政策反复无常,让欧盟意识到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并非要削弱与美国的关系,而是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确保自身利益。
此外,欧盟内部对“盲从美国”也开始产生反感,多个成员国纷纷表示不满。特别是英国,尽管已经脱欧,但依然高调宣布不会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提议,这让冯德莱恩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平衡多方利益,冯德莱恩在中国的态度变得更加温和,提出了“价格承诺机制”以替代高关税的方案,并加强与中国的环保和新能源合作。
中欧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尤其是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而欧盟则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具备优势,双方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不过,欧盟在推进对华合作时仍面临内部意见不一的问题,部分成员国担心中国商品的竞争冲击本土产业。尽管如此,冯德莱恩的战略调整展示了欧盟在全球博弈中寻求独立的决心。她的立场变化不是“亲中”,而是“亲己”,即在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争取更多话语权。
总的来说,欧盟的这一转向是一次战略性的“自我救赎”,也可能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稳定的机会。中国需要保持耐心,积极推动与欧盟的稳步合作,并应对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