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的成员国包括日、俄、英、法、美、德、意、奥这八个国家,其中奥指的是奥匈帝国,然而奥匈帝国在一战后解体,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虽然表面上有八个国家参与,但实际上,出力的并不都是这些国家。
其中,意大利的出力最为有限,仅派遣了80多人,而且这些人主要是水手临时凑成的,显然他们并不热衷于战争。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出兵也很少,人数不到1000人。英法美三国则各派出几千人,但也不超过5000人。真正的主力则是日本和俄罗斯,尤其是日本,作为邻国,它们力图从清朝手中分得更多领土。
德国的瓦德西担任了八国联军的指挥官,但他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主帅。选他是因为他军衔较高、年纪较大,在列强们争执不下时,大家最终同意让他担任名义上的领袖。然而,德国派出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没能分到多少战利品。
如果要问谁是八国联军的主力,那非日本莫属。当时,日本的军力已大幅提升,在甲午战争和明治维新后,国力增长迅速,但国际声誉还不高,因此它非常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日本一共派出了超过两万人,令其他列强吃惊不已。为了避免日本在联军中占据主导地位,列强们最终决定不选日本为主帅,反而支持了俄国。
沙俄虽然与清朝曾是盟友,且在1896年签订了《中俄密约》,但随着八国联军的介入,沙俄开始转向支持列强的行动,并加入了联军。沙俄的真正目标并非北京,而是清朝东北的土地。为了避免八国联军摧毁清朝,沙俄的策略是帮助保住清朝政权,借机逐步蚕食更多领土。
列强对清朝的目标一致,都希望摧毁清廷,但沙俄显然心思更远。八国联军的入侵,让日本和英国在1902年结成了联盟,目的显而易见,就是防范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最终,尽管八国联军成功侵华,清朝政府并未完全崩溃。慈禧太后在逃亡后又回到北京,李鸿章因忠心耿耿再度成为谈判主角。1901年,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分39年偿还。
在这份条约中,沙俄所分得的赔款最多,占总额的28.97%,大约1.3亿两,几乎是总额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日本的份额仅为7%。这表明沙俄在八国联军中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其兵力与日本相当。
有趣的是,尽管意大利仅派出了80多名士兵,却也分得了5.91%的赔款,这让日本感到十分意外。而更奇怪的是,最终赔款的分配涉及到14个国家。除了八国联军的成员国外,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等6个未参战的国家也分到了赔款。这些国家是因为在北京的使馆遭到损坏,或是其国民在清朝遭遇了财产损失,才有资格参与赔款分配。
总的来说,虽然八国联军的成员多达八个,但最终的赔款分配却涉及了更多国家,其中沙俄的获益最为显著,而日本则相对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