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桧后代高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写下两句诗,后来成传诵千古的名句
创始人
2025-10-12 16:31:36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公元1752年,南京一名38岁的才子,在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脱颖而出,并在殿试中拔得头筹,被乾隆钦点为头名状元。

按理说,这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的荣誉,高中状元的才子应该高兴才对。

可是这名才子却因为姓氏问题,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竟然被损友出难题戏弄。

好在才子脑子活、学识高、反应快,不仅以巧妙地应对化解了难题,随手写下的两句诗还成了流传后世的名句。

那么这个才子究竟是谁呢?他就是秦桧的后人秦大士。

南京秦家

公元1715年,秦大士出生于江苏南京,其家族在当地颇为有名。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的家族之所以出名,可不是因为书香之家的世代传承,而是因为姓氏。

他的祖上是明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举家从外地迁到了南京。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只有邻近的人家知道,这又是不知道从哪里逃难过来的破落户。

经过他的祖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苦心经营,秦家不仅在南京站稳了脚跟,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书香之家的门风也树立了起来。

但随着他们一家生活得安定,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他们家姓“秦”,宋朝的时候有个大奸臣也姓“秦”,名字叫做“秦桧”。

所以,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他们家跟秦桧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秦桧的后代?

由此也不难看出,秦桧当年做的事情的确是很不得人心,这都过了多少年了,人们还是没有忘记他构陷忠臣,迫害岳飞的罪恶勾当。

但有疑问归有疑问,大部分人都是默默藏在心里,就算是议论也会背着点人,最起码不会当着秦家人的面去说。

遇到这样的人,秦家人也会好过一点。

尽管他们心里面跟明镜一样,一看大家那充满了嫌弃和鄙夷的眼神,就知道大家心里面在想什么。

但是,有些话只要不放在明处讲,大家都能权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子上都能过得去。

可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并不全都是一个样子的。

有些人没心眼,或者就是纯粹地坏,明明知道是人家羞于启齿的事情,却偏要当面询问,目的就是要直接解开心头的疑问,或者就是要让对方下不来台。

秦家当时就遇到了不少这样的人,时不时就有人专程上门,询问他们跟秦桧的关系。

面对这样的人,秦家很无奈,但也没有发作,大都是岔开话题避而不答。

但这样的应对方式,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你看,他家的人都不敢正面回应,看来是奸臣的后代无疑了!

少年成名

秦家在南京很出名,因为当地人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南京秦家就是北宋奸臣秦桧的后人。

所以人们对秦家的关注度很高,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秦家走出来的才子。

秦大士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在文学方面尤其具有天赋,10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且辞藻华丽、结构严谨,称其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他出生在别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会关注他,小小年纪名声也会传得很远。

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神童”都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一旦发现了绝对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可是因为他出生于南京秦家,所以这个“神童”也就变味了。

说白了,没有人去关注他究竟是不是“神童”,而是想要去挖掘“神童”背后的家世。

即便是放到现在,像秦大士这样的人物,也是“狗仔队”跟踪抓拍的主要对象,因为有料可挖、有瓜可吃。

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狗仔队”,但是秦大士依然过得很苦闷,祖辈们遇到的麻烦他也遇到了。

有时候他在大街上走,猛然间就会蹦出来一个人,开口询问:“你是秦桧的后人吗?”

实际上,秦家人提到祖上的事情不多,他也不知道自己跟秦桧有没有关系,但总是被人问,真的是很讨厌。

有时候,甚至还是他的好朋友,故意整蛊损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询问他跟秦桧的关系。

久而久之,即便他不知道跟秦桧之间有没有关系,心里面也有了跟秦桧有关系的阴影。

为了缓解心里的焦虑和阴影,秦大士就尽量躲着所有的人,独自游山玩水放松心情,偶尔遇到好景致,还会即兴发挥留下一两句诗句。

他在燕子矶游玩的时候,就被秀丽的美景所感染,即兴而发,在一面墙壁上留下了两句诗,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没承想,这两句诗恰好被当时的大文豪、大吃货袁牧给看到了,感觉这个秦大士绝非寻常之辈,就主动与其结交,两人亦师亦友,造就了一段师徒佳话。

高中状元

跟袁牧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是秦大士最愉快惬意的时候。

因为袁牧不在乎他跟秦桧的关系,甚至还劝他不要被世俗所困扰,是秦桧的后人又能怎么样?秦桧是奸臣,难道他的后人也是奸臣吗?

可是话虽这样说,但秦大士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面那道坎儿,每每想起此事,还是会感到无比地惆怅。

后来袁牧在南京的任期已满,被朝廷调往他处任职。

自从恩师离开后,秦大士就闭门不出,专心窝在家里研究文学,很少再在外面抛头露面。

公元1752年,他进京参加科考时一举高中状元,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此时的秦大士,跟之前可就不一样了,以前是因为秦桧而知名,现在可是因为状元郎的身份而闻名。

他回到家里之后,此前很多鄙视秦家的人,纷纷登门道贺,其中还有几个跟他在一起玩得不错的朋友。

当时朋友们盛情相邀,让他跟着一块出去散散心。

也不知道是朋友们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间误打误撞,竟然跑到了岳飞墓。

秦大士当时就感觉有点不对劲,还没有反应过来,有个损友就说话了:“中了状元郎也不能不认祖宗啊?见了祖宗磕个头总是该的吧!”

此话一出,众人的脸色都变了,看了看岳飞墓前跪着的四个雕像,又看了看秦大士,虽然感觉朋友做得有点不妥,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看他自己怎么应对了。

秦大士思来想去,感觉磕头还是免了,但是没有任何表示也不行,于是就提笔在一根柱子上留下了两句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两句诗一直流传到现在,被认为是秦桧的后人,对祖上迫害忠臣良将的一种无奈的感慨。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句诗不太可能是秦大士写的,跟他的桀骜不驯、刚愎自负的性格不符。

甚至有人猜测,这两句诗很有可能是袁牧写的,也算是老师为得意门生挽回一点面子。

总结

可是别管这两首诗是不是秦大士有感而发,最起码秦大士有生之年,为官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是乾隆朝风评很好的一个清官。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就跟秦桧走得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至于秦大士跟秦桧的关系,实际上也很明确,秦大士这一支是秦桧的哥哥秦梓的后代。

秦梓就是个有名的清官,跟弟弟秦桧完全不是一路人。

所以,从亲缘关系上来说,秦大士跟秦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跟自己的先祖走得是一条路!

对此你怎么看?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

[1]“我到坟前愧姓秦”出自谁手?——联谊报

[2]自律有位的秦桧后人——人民网

相关内容

原创 ...
第三届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的战火今日午后再度燃起,12时30分,备...
2025-10-12 13:12:15
原创 ...
93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刚刚继位五年,便开始大言不惭地制定侵华战略...
2025-10-12 13:02:46
宋代汝窑天青釉四大天王梅瓶...
在浩渺无垠的天界,传说有四位威震八方的天王,他们身姿挺拔,气宇轩昂...
2025-10-12 13:02:38
原创 ...
1952年2月9日的空中对峙 1952年2月9日清晨,阳德郡三东...
2025-10-12 13:02:36
原创 ...
最近,中印两国之间关于盾构机的争议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回顾一下,曾...
2025-10-12 13:02:26
原创 ...
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者,她的奢侈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2025-10-12 13:02:26
原创 ...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2025-10-12 13:02:14
原创 ...
全球争议领土与独立运动 目前全球有195个公认的主权国家,但许多地...
2025-10-12 13:02:13
原创 ...
2025-26赛季的费城76人,开局便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恩比德和保...
2025-10-12 13:02:06

热门资讯

原创 纳... 1939年,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德国加速发展军工和重工业,给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以及刚刚从经济危机中...
原创 悲... 范文程,这位曾在清朝政坛如日中天的“大臣”,不仅为清朝四位皇帝效力,也见证了从盛世到衰败的整个过程。...
原创 庄... 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并效仿明朝设立了封爵制度。这一年四月,皇...
原创 早... 在古代,职场规则常常充满了暗藏的残酷和规则,甚至那些才能出众、赫赫有名的英雄也难以避免这样的命运。这...
原创 长... 在1924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曾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们要立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不再为...
原创 明... 一、朱元璋的崛起:草根逆袭的传奇 明朝,历时276年,共有16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名字背后,都蕴...
原创 陈... 阅读本文前,别忘了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您随时收到最新文章推送,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
原创 吉... 吉尔吉斯斯坦人会因李白出生在该国而感到骄傲吗?他们会认李白为吉尔吉斯斯坦人吗?为什么李白纪念馆至今未...
原创 汉...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具战略意义却鲜为人知的大战。这场战争不仅云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将领,也展现了三...
原创 隆... 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曾作词《十不足》,其中有一句:“一朝南面做天子,又想神仙下象棋。”这句词形象地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