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1年秋季,汉景帝的皇后薄氏因无子且失宠被废,宫中一时间空无一人。不久后,朝堂上一位大行官在奏事完毕后,突然提出建议:“‘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的生母尚未封号,应该立她为皇后。”当时太子是刘景帝的庶长子刘荣,生母为汉景帝的宠妃栗姬。这一提议显然是想让栗姬成为皇后。结果汉景帝听后大怒,立刻责问道:“你这是该说的话吗?”并立即将大行官处死。
这一幕其实是三位女性的权力博弈:汉景帝的宠妃栗姬、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以及另一位宠妃王娡。栗姬曾是汉景帝刘启年轻时的最宠妃,刘启的前三子都出自栗姬可见其受宠程度。虽然刘启的正妻薄皇后理应为后宫的主位,但由于刘启不喜薄氏,栗姬几乎主宰了后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汉景帝登基后,许多新妃进宫,年轻貌美的女子们逐渐获得了更多宠爱,栗姬的地位开始动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日益加深。
尽管如此,栗姬的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这给了她一丝安慰,至少她还是后宫中最受宠的妃子。有一天,馆陶长公主找到了栗姬,提出想与栗姬结亲。馆陶长公主为了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不断为汉景帝送美人,这让栗姬十分生气,二人的关系因此紧张。馆陶长公主虽然心机深沉,却能屈能伸,她打算让自己的女儿陈氏成为公主,因此想先与栗姬结亲,为未来的安排铺路。
如果栗姬聪明一点,应该与馆陶长公主达成协议,通过联姻巩固自己儿子的太子位置。但栗姬由于嫉妒心太重,拒绝了馆陶长公主的提议,这让馆陶长公主非常生气。她无法忍受自己堂堂长公主的面子被如此轻视,于是决定另选他路,挑选汉景帝的第十子刘彻,刘彻的生母是王夫人,即王娡。
王娡比栗姬更为精明,面对如此重要的机会,她几乎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这个提议,力求通过这门亲事让儿子刘彻脱颖而出。馆陶长公主和王娡开始密切合作,向汉景帝进言,抹黑栗姬,称赞王娡和刘彻。馆陶长公主每次进宫,总不忘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说她不仅对其他妃子不友好,还用邪术来害人。
汉景帝渐渐对栗姬失去了信任,有一次,他身体不适,情绪烦闷,试图考验栗姬,他把所有儿子托付给栗姬,言辞中似乎预示着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但栗姬不仅没有欣然接受,反而态度恶劣,直言不讳地拒绝,这让汉景帝更加失望。与此同时,馆陶长公主和王娡的联手开始发挥作用,汉景帝对王娡的宠爱日益加深,而刘彻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然而,关于是否更换太子以及立谁为皇后,汉景帝一直犹豫不决。直到薄皇后被废后,王娡开始在暗中施加压力,借大臣的奏章建议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本来心中有些不安,但在大行官提出让栗姬成为皇后的建议时,汉景帝愤怒不已,认为这是栗姬的算计,于是将大行官处死。
随后,汉景帝开始着手更换太子和立皇后。公元前150年冬,汉景帝不顾大臣反对,废除了太子刘荣,任命他为临江王。五个月后,公元前150年春,汉景帝最终立王娡为皇后,12天后,他又立刘彻为太子,刘彻当时年仅七岁。这场三位女性间的权力斗争,最终由馆陶长公主和王娡胜利,而栗姬则愤恨而死。
王娡遵从约定,最终与馆陶长公主结为亲家,王娡的儿子刘彻娶了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氏,而王娡的女儿隆虑公主则嫁给了馆陶长公主的儿子陈蟜。随着刘彻继位,陈氏顺理成章成为皇后,馆陶长公主的权势愈加强大。尽管陈皇后成为了皇后,但这桩婚姻本质上是政治联姻。陈皇后在位十年后,由于未能生育子嗣,于公元前130年被废为庶人,并被囚禁在长门宫。
这段历史揭示了宫廷中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残酷,最终以王娡和馆陶长公主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