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古山之战爆发,历时七天,成为一场代价高昂的血战。尽管独立旅在这次战斗中毙敌700人,俘虏700人,但自己却损失了1080人。这场战斗是否真如传言所说,“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到底是战术错误,还是战略失误,值得深思。
一、战役背景与初期交锋 5月13日清晨,随着夜色的渐退,独立旅的士兵们在浓云笼罩的战场上集结,准备进攻古山。突然,炮火划破寂静,硝烟弥漫。70团和66团的队伍在敌方火力的强烈压制下,艰难推进。机枪扫射、炮弹轰炸不断打击他们,导致两团一开始就遭遇了重大的伤亡。 70团士兵们在火力网中迅速构建沙袋和临时掩体,机枪手们尽力掩护突击队员的行动。突击队员们携带手榴弹和冲锋枪,逐步突破敌人的防线,终于打开了突破口。而66团也在相同的条件下,坚持不懈,通过夜色的掩护,成功压制了敌人的防御,和70团一起推进阵地。 与此同时,65团的第三营向黑水区域推进,成功占领了这一关键点,为独立旅进一步向建平推进铺平了道路。随着晨光初现,战斗依旧持续,独立旅的指挥官通过无线电和信使,调整部队的部署,确保各部队的协同作战。 二、古山城攻坚战 到了5月15日夜晚,古山城周围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独立旅准备发起第二波攻城行动。66团的第一营和第三营向古山城的北门推进。虽然夜色为他们提供了一定掩护,士兵们悄然架设云梯,但敌军的反应非常迅速,投掷火油和沸水,烧毁了云梯,给士兵们造成了重大伤害。 同时,70团朝着西门进攻,带着爆破工具和重型火器发起冲锋。然而,敌方的机枪和炮火在城墙上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多次冲击都未能成功突破。尽管有烟幕掩护,但敌人的火力压倒性强,70团面临重重困难。 经过多次尝试后,独立旅的炮兵对城墙进行了持续炮击,但效果有限。敌军坚固的防御和有效反击,使得独立旅未能顺利突破。最终,独立旅暂时撤回集结点,重新评估战术和兵力部署,并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再次进攻。 三、战斗结果及伤亡 这场战斗持续了7天,独立旅最终毙敌700人,俘获700人,但自方也有1080人伤亡。这不仅显示了战斗的残酷,也暴露了独立旅在封锁和追击上的不足。敌军162团团长易惠带领300多人成功突围,给独立旅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失误,失去了削弱敌军指挥结构的机会,也为敌方留下了反攻的力量。 这次战役的结果让独立旅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战术、火力配置和协同作战方面,他们进行了详细总结,以期提高未来作战效率,减少伤亡。 四、领导冲突与士气问题 战后的评估中,独立旅旅长张德发与70团参谋长霍成忠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张德发指出70团在执行包围任务时存在重大失误,导致敌军成功突围。情绪激动的张德发与霍成忠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在会上发生了肢体冲突。70团团长吴瑞山对此极为反感,甚至一度拔出手枪,气氛紧张到极点。幸好,政委谢镗忠和团政委王星及时介入,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五、战术与战略反思 古山之战暴露了独立旅的几大战术和战略问题,尤其是重火力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炮兵支援,独立旅在攻城时遭遇了敌军强大的火力压制。古山城的坚固防线和敌军精心布局的火力点,令独立旅的步兵进攻艰难。直到杨、苏纵队的炮兵连及时支援,局势才有所缓解。 此外,独立旅对敌军防御的侦察不足,导致战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敌军的火力点隐藏在城内各个角落,延迟了攻城速度,消耗了大量资源。这暴露了独立旅在侦察和情报收集方面的不足,强调了未来必须提高战斗部署的精准性。 最后,协同作战的问题也在此战中显现。70团由于某些特殊待遇,引发了内部的不满与摩擦,战斗中的指挥链和协作出现了问题。张德发对70团的特殊待遇持批评态度,这一情绪最终在战后会议中爆发,导致了内部冲突。 总的来说,古山之战给独立旅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在火力配置、战术部署、协同作战等方面的不足。这次战斗为以后的战争准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提升了我军作战能力的反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