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报告公布后,斯坦福大学的倪德卫教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预言“国际学术界会把这份报告撕得粉碎”。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西方学术界长期否认夏朝的存在,认为禹夏是周人编造的王朝。倪德卫的反应,反映了当时西方对这一理论的强烈抵触。
然而,中国史官从未有过虚构重大历史事件的劣迹。虽然历史记载中有时存在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的情况,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夏朝是完全虚构的。事实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以及气候学研究,都为禹夏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气象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某些研究结果与史前大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记载高度吻合。
夏朝的起源与史前的大洪水密切相关。大禹因成功治理洪水、造福百姓而受到帝舜的禅让,从而建立了夏朝。因此,如果能证明大禹时代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事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夏朝的存在。
近几年,学者们通过研究保存有高精度气候记录的石笋,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时,中国确实经历过一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首先是甘肃乌鸦洞的石笋,学者们通过分析石笋数据,重建了黄土高原过去6000多年的降水变化,发现约4000年前,这一地区经历了长达20年的强降雨事件。这种极端天气很可能导致了黄河水位暴涨,甚至引发了黄河改道。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来自湖北清江流域的石笋,这根石笋的年轮记录表明,距今4000年时,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了长达22年的偏湿天气。虽然这一区域距离河南相对较远,但气候变化的模式应该是相似的,因此可以推测当时河南、山东等地的降水量也很大。
这两个石笋提供的气候证据相互印证,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的确经历了一场持续20年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个发现与史书记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在以下两点上尤为明显:
首先,大禹治水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而石笋显示的极端天气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高度契合。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迁移到平原地带,一旦发生极端降雨,水患就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治水需求随之产生。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帝尧时期的大洪水,最初由大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接着由大禹亲自治水13年,总计22年。这与上述两根石笋反映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持续时长一致,尤其是湖北清江流域的石笋,显示了22年的偏湿天气,正好与鲧禹治水的时间重合。
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夏朝和大禹的事迹是周人编造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巧合”的历史编造?尤其是在史书中精确“编造”了鲧禹治水的22年?显然,夏朝和大禹并非周人虚构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石笋反映的气候变化,还为解答一个长期的谜题提供了线索:为何大禹能够成功治水?除了大禹本人的治水智慧外,极端降雨的结束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湖北清江流域石笋的数据,极端湿润天气持续了22年,而大禹治水的时期恰好与这一气候变化相吻合。这表明,治水成功的背后,可能与极端天气的结束密切相关。
实际上,在距今4000年时,社会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治理大河水患的难度极大。即便是在今天,极端天气的结束,也常常是水灾得到控制的关键因素。虽然这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但它也更符合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这些气候证据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证明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