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49年,后赵的开国皇帝石虎发布大赦,宽恕天下所有罪行,然而却唯独没有赦免梁犊所率领的10万兵马。这一决定激怒了梁犊,他在愤怒中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起义,并自封为“晋征东大将军”,以东晋的旗帜为号召,迅速向洛阳郊外进军。梁犊的起义,是石虎治理失误的后果,成为压垮后赵的一根稻草。可惜的是,东晋未能及时给予梁犊支持,大将桓温也没有借此机会北伐中原,错失了统一的良机。从此,十六国时期进入了下半场,中原大地烽火不断。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出身贫寒,曾是奴隶,但却成了一个出色的君主。他直言:“我虽不及刘邦,但在刘秀之上;若遇到刘秀,我一定能与他较量一番。” 石勒不是夸口,他确实具备这样的能力。与其他十六国的君主不同,石勒倾向于汉化,注重文化教育,礼贤下士,曾一度接近统一黄河流域。然而,他晚年却忽视了亲信的建议,没有果断除掉侄子石虎,导致了自己的家族血脉的断裂。
石虎,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君主,曾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击败了祖逖的北伐军。但石虎在残暴和铁腕政策上堪比暴君,其恶名甚至在历史上与隋炀帝齐名。尽管如此,石虎晚年的判断却出现了严重失误,特别是在处理太子石邃和石宣的关系时,导致了朝政的混乱,最终自取灭亡。
石邃,石虎的长子,残忍无情。早在337年,他便策划刺杀石虎,提前准备接班,但石虎得知后愤怒至极,命人将石邃连同整个家族杀害,尸体丢入一口棺材。石邃死后,石虎立了石宣为太子,但父子矛盾依旧尖锐。石虎宠爱另一个儿子石韬,一度考虑更换储君,引发了更多的纷争。最终,石宣在348年先下手为强,亲自杀害了石韬,并在葬礼上冷笑着吊唁。接下来,石宣也准备发动政变,替父亲取而代之。
石虎怎会容忍儿子石宣这样挑战自己的权威?他命令将石宣一家抓捕,全部送到邺城北面以酷刑处死,并带着众多朝廷官员观看这一残酷的刑罚。此刻的石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英明神武的君主,而是一个满腔仇恨、心狠手辣的暴君。
尽管石虎拥有许多成年且能征惯战的儿子,但他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最终选定了一个年仅10岁的石世为继承人。石虎的决策,虽然能够暂时避免权力的斗争,但却无法挽回后赵的命运。
在石宣掌管东宫时,东宫的卫士力量极其强大,数万精兵精锐,梁犊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石虎因痛恨东宫势力,决定将这支精锐部队连同他们的家属迁往凉州进行流放,企图彻底消除东宫的影响。但这一决策,却为梁犊起义埋下了伏笔。梁犊的兵马在前往凉州的途中,以一万多精锐士兵为主力,爆发了强烈的起义,迅速占领了多个区域,甚至一度逼近长安。
梁犊起义后,自称“晋征东大将军”,并派人向东晋寻求援助。但东晋朝廷内讧不断,大将桓温等人并未提供实际支持。尽管如此,梁犊仍以东晋军的旗帜行事,并且通过复仇为动力,打败了后赵的守军,声势一时无两。
接下来,梁犊的军队在长安附近的大败后,攻占了关中地区。石虎不敢亲自出征,只得派遣精锐大将李农和冉闵等人带领大军前往镇压。尽管李农和冉闵均为当时的名将,且带领的部队足有十余万,但依然未能挡住梁犊的进攻。
梁犊的进军一路所向披靡,击败了后赵的主力,并进入了关中。若梁犊能够稳定关中,集中力量向东进军,或许能有所作为,但他却因为过于焦虑复仇,错过了战略上的最佳时机。梁犊的劫掠和过度扩张导致了局势的逆转,最终未能在关键时刻攻占洛阳,给了石虎喘息的机会。
石虎虽然面临极大的困境,但依然依赖曾经的盟友姚弋仲和苻洪等人来挽回局面。姚弋仲和苻洪的加入,使得局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在荥阳之战中,梁犊的军队遭遇了姚弋仲和苻洪领导的骑兵包围。姚弋仲表现出色,带领骑兵突破了梁犊的防线,最终在战斗中击败了梁犊的部队,自己也英勇战死。
尽管梁犊的失败标志着起义的结束,但后赵的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石虎未能看到大军凯旋,便早逝,留下了一个破碎的帝国。其后的冉闵趁机发动政变,摧毁了石氏家族,建立了“冉魏”政权。而姚弋仲和苻洪的力量则在中原继续对抗冉闵的统治。
在后赵崩溃之后,慕容鲜卑也崛起,逐渐控制了中原北部,建立了“前燕”。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石虎如果能够善待东宫将士,宽容待人,或许后赵能够继续存续,甚至反败为胜。然而,石虎的短视和内部纷争最终导致了后赵的崩溃,而这也为后来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石虎曾经感慨:“司马家因自相残杀而失去了江山社稷,今天的我,怎么能犯下相同的错误呢?”然而,他却未能吸取司马家灭亡的教训,最终也重蹈覆辙,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