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俄罗斯,究竟能不能画上等号?从理论上看,苏联全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本应与俄罗斯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上,1990年6月12日,叶利钦推动俄罗斯的事实独立,成为苏联解体过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那时,俄罗斯宣布独立,也意味着苏联的死亡。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的独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与苏联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看俄罗斯的两个重要标签:俄罗斯人和东正教。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尽管俄罗斯帝国的半数人口并非俄罗斯族,但俄罗斯民族的认同已经逐渐形成。尤其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样的城市,俄罗斯人视自己为民族核心。与此相对,东正教文化则在精神层面上推动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
然而,苏联的成立标志着与俄罗斯帝国的断裂。苏联作为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国家,完全否定民族和宗教的传统,企图建立一个以“红色”理想为核心的普世政权。苏联中央当时认识到,俄罗斯帝国时代的民族主义和东正教势力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天然对立面。于是,俄罗斯族和东正教文化在苏联受到压制。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斯大林就大力打击东正教,包括1931年下令炸毁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斯大林的目标很明确:他希望通过剿除宗教和民族主义,完全控制苏联人民的思想。然而,尽管苏联通过强力手段削弱了东正教的影响力,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并没有被彻底消除。斯大林如果有足够时间,可能有机会彻底消灭这些旧有的文化,但他并没有得到这个时间。
到了二战前后,苏联必须为打赢对德战争而动员全体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早期压制过东正教,斯大林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为了得到东正教会的支持,斯大林放松了对教会的打压,甚至在战争爆发后公开支持东正教,借此获取俄罗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支持。东正教会的这一举措,为苏联赢得了教会的支持,也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
尽管如此,苏联的意识形态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依然存在冲突。尤其是在语言政策上,斯大林推动俄语成为苏联统一语言,强制在各加盟共和国推广俄语教育,虽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沟通便利,但这无形中加剧了俄罗斯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也引发了其他民族的不满。长期的文化同化政策让一些非俄罗斯民族感到被侵蚀,而俄罗斯人则认为自己的资源被其他少数民族过多占用。最终,这种不满逐渐积累,形成了对苏共领导的不信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叶利钦的崛起显得尤为关键。叶利钦是一个俄罗斯人,并深刻理解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需求。在他的领导下,莫斯科市恢复了许多传统,包括重新奠基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这一象征性举动代表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的复兴。1990年,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并公开宣称俄罗斯宪法应当优于苏联宪法,这种独立宣言得到了俄罗斯民众的广泛支持。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标志着俄罗斯摆脱了苏联的控制,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从这一刻开始,苏联内部最大的加盟国俄罗斯,实质上脱离了苏联,成为了一个不再受苏联制约的国家。
此时,苏共依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对俄罗斯的控制,而戈尔巴乔夫依然在努力维持他对苏联的统治,试图将改革进行到底。然而,苏联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梦也很快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