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2日清晨,印军第4军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急匆匆地来到达旺,赶到东部军区司令莱·普森中将的小茅屋前,准备汇报紧急情况。
普拉沙德为何如此着急?因为就在黎明前,他收到了一份紧急电报,报告称负责防守棒山口的阿萨姆联队遭到中国军队攻击,整个联队已被歼灭,而棒山口距离达旺仅有24公里。电报还提到,中国军队正在集结,准备进攻达旺。普拉沙德急忙赶来向莱·普森请示:第4师是否继续坚守阵地,还是撤到色拉?他认为色拉是个防守坚固的地方,因此撤退到那里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印军东部军区司令,莱·普森本应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做出果断决策,亲自主持大局。但他的表现让部下失望。在普拉沙德敲响他的房门后,莱·普森迟迟没有回应,屋内传来他愤怒的声音:“是谁在敲门?”当得知是普拉沙德时,莱·普森不耐烦地问:“现在是几点了?你跑来干什么?”
普拉沙德心中愤怒不已,中国军队即将进攻,他这时竟然连面都见不上。没有得到允许,他直接推开门,站在门口大声说道:“别管时间了,我有情况报告。中国军队攻占了棒山口的前哨阵地,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达旺。”
听到这里,莱·普森终于有些反应,勉强坐起,浑身颤抖地说道:“快,叫参谋长西巴尔来。”
普拉沙德急切地说:“司令,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中国军队可能越过锡克联队,沿沙则小路进攻色拉。高尔瓦尔联队准备不足,根本挡不住他们,如果继续拖延,几个小时内他们就会到达,让然后直扑色拉山顶,到时我们就完了!”
普拉沙德希望通过这些急迫的情况促使莱·普森同意他带领第4师撤退到色拉。然而,莱·普森似乎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沉默了一会儿,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天花板,似乎完全没有主意。良久,他才勉强说:“叫西巴尔来,快。”
无奈之下,普拉沙德只能去叫来西巴尔。当参谋长赶到后,莱·普森大声说道:“西巴尔,赶紧打电话给提斯浦尔,要他们派直升机来,我得赶快回新德里报告。”
普拉沙德看出,莱·普森根本没有处理前线局势的决心,于是急忙说道:“司令,现在我们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第4师在达旺坚守到底,直到被中国军队全歼;要么我们撤退到色拉,建立防线。但撤退的命令必须尽快下达。”
出乎普拉沙德意料的是,莱·普森依然没有做出回应,反而焦急地一遍遍问:“西巴尔,电话打通了吗?”普拉沙德再也忍不住,愤怒地大声喊道:“司令,我需要你的决定,如果要撤离达旺,我们必须在一两小时内就开始行动!”
最终,莱·普森勉强答应:“普拉沙德,你是师长,你自己决定吧。”
这时,莱·普森终于收到了直升机的消息,匆匆飞往提斯浦尔。当普拉沙德准备带领第4师撤离达旺时,却接到了新的命令——第4师要撤回到邦迪拉,工兵部队将协助防守。普拉沙德感到震惊,不敢相信这一变化。他立即打电话给西巴尔,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没有与我商量就下达撤退命令?莱·普森在达旺的时候完全不负责任,现在他却这么下命令,到底是什么意思?”
莱·普森在电话中突然插话,怒斥普拉沙德:“你的撤退是愚蠢的,德让宗不是色拉,那里非常危险,我没有办法调动兵力来协助你。”
普拉沙德彻底怒了,他直接反驳:“莱·普森,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曾拒绝下达任何命令。你要让我们撤退到德让宗,那是第二个克节朗河战线,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你这命令会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我不能接受。”
说完,普拉沙德直接挂断了电话。
这种在军队中顶撞上级的行为,后果通常非常严重。次日,普拉沙德接到了莱·普森的电话,告知他将被替换,新的师长帕坦尼亚将接替他的位置。
事实上,无论是撤到德让宗,还是坚守色拉,第4师都已经陷入困境。原有的第5旅、第7旅和第11旅已经全军覆没,后续调来的部队也无法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有效防守。印军的后方支援不足,完全没有能力阻挡中国军队的穿插。
当中国军队成功占领达旺后,迅速修复了应急公路,刘伯承元帅更是提出了大纵深穿插的战术,准备对印军进行包围。印军的高层更换了许多不熟悉当地地形的军官,这一决定为印军的溃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