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死守就是守死,援兵永远不会到。” 这句话直白地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现实:各部队各自为战,缺乏团结,不少将领更注重保存实力,对战友的安危漠不关心。这种状况,也成为蒋介石最终败退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四战四平”。当时,国军一位师长发现部队被围,急切地向上级求援,可换来的不是敷衍就是推诿。眼见无望,他只好命令在外的一个团迅速归建参战。然而,自己人竟然阳奉阴违,不仅不服从,还冷嘲热讽。军队内部如此离心离德,又怎能形成合力?
四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位于东北中部,是松辽平原的腹地,铁路在这里交汇成十字形,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动脉。控制四平,就能连通东满、西满、北满三大根据地;对解放军来说,这是后方的保障,而对国民党来说,拿下四平则意味着切断对手联系,进而逐个击破,还能稳固长春和沈阳的防御。因此,四平多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1948年初,东北野战军重新整编,调集大军兵临四平。主攻部队由1纵、3纵、7纵和独立2师组成,火力方面还配备了四个炮兵团。与此同时,其他纵队和独立师负责阻击可能的援军,确保攻城时不受干扰。可以说,这次的攻势部署周密,阵容强大,东野志在必得。
反观守军,境况则糟糕得多。四平城内虽然依旧是71军防守,但相比此前已经孤立无援。守军以71军88师师长彭锷为主力,他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东野大军,压力极大,于是不断向蒋介石发电报求援。蒋介石口头上表示支持,让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驰援,但卫立煌却并不积极。他对继续作战心存抵触,上任不久就连丢五城,更让他觉得无力回天。即便收到彭锷“炮火笼罩全城”的急报,他也只是口头安慰,夸奖“忠勇苦撑”,并把希望推给华北的傅作义。
彭锷很快明白,上级不可能真的派兵增援:蒋介石想救却调不动人,卫立煌不愿意硬碰硬,傅作义与中央关系微妙,更不会消耗实力远征。至于其他部队,保命尚且来不及,更谈不上支援。唯一还有希望的,就是本属88师的262团。但团长看透局势,明知城破在即,根本不肯归建,还讽刺性地回电说“只要沉住气,共军很快会露出疲态”。
在外有解放军炮火,内有将领阳奉阴违,彭锷苦苦支撑。3月4日,东野正式发起攻势,很快清除外围据点,将四平彻底围困。10日后,城已成孤岛。12日清晨,东野全面进攻,在炮火掩护下各纵队迅速突破,仅两小时后就攻入城中。至13日晨,最后的顽抗点也被拔除,守军几乎全军覆没。彭锷本人却趁乱逃走,后来又在湖南依附旧部,但依旧顽固拒绝投降,最终随蒋介石一同撤退到台湾。
彭锷的经历说明,国民党内部并非没有顽强的将领,他们个人也许有勇气和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各部队互相推诿,派系林立,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相比之下,解放军则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这种差距,最终决定了战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