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长沙市军管委员会的大门口,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手中握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正和年轻的警卫们比划着什么。那天早上,军管会主任肖劲光出门办事时从车窗看到这一幕,虽然心里有些好奇,但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到了下午,当肖劲光返回时,竟然又看见这位老汉还站在那里,依旧在门口徘徊。他心中不免生出疑问,于是让司机停车,走下车来,走到老汉身旁,关切地问:“大爷,您有事吗?需要帮忙吗?”
老汉这才低声回答,递给肖劲光一张报纸,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说:“首长,您认识这个人吗?他看起来像我死去20多年的儿子许德华。”
肖劲光拿过报纸,低头一看,照片上不是别人,正是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肖劲光心里纳闷,怎么可能?这老汉怎么会认错呢?难道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不过看他神情凝重,又不似胡乱说话的模样,肖劲光决定了解一下情况。
此时,警卫员也赶了过来,想要解释,但肖劲光挥手示意他们先不要插话,指示警卫把老汉请进军管会大院,让他坐下再谈。
原来,这位老汉叫许子贵,来自长沙县。他有个儿子叫许德华,年轻时便投身革命,随着共产党闹革命。后来从前线传来噩耗,说许德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敌人的子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然而,最近许子贵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许光达”的名字,发现照片上的人和自己已故的儿子非常相似。于是,他带着报纸回到家,找亲戚们商量。因为照片模糊不清,亲戚们意见不一,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像。但许子贵深信不疑,始终坚信“许光达”就是自己的儿子许德华。虽然许老汉不识字,但记性极好,早已牢牢记住了儿子年轻时的模样。于是,他跑到长沙的军管会来寻求帮助。
肖劲光作为一位老革命,能理解许老汉的心情,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事不难处理。既然许光达的身份不易确认,不妨请他亲自回应,解开老人心中的疑虑。肖劲光答应帮助打听一下。但由于此时战事不断,肖劲光并未能直接联系到许光达。于是,他决定将此事报告给中央军委,请求他们协调转达。
很快,许光达得知了这件事,立即回应,表示自己正是许德华!由于当时他正忙于兰州的战斗,暂时无法回家,但他承诺很快会与家人取得联系,并让肖劲光代为转告父亲,他一切安好,让家里人放心。
那么,为什么许光达会与家人失联多年呢?这背后有着曲折的历史。
许光达出生于1908年,家境贫困,家中排行老五,因此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五伢子”。年幼时,由于家里负担重,许光达无法上私塾,只能和伙伴们一起放牛。但他始终对学习充满渴望,经常在窗外偷听私塾老师授课。有一天,邹希鲁老师注意到他,便主动问他为何不上学,得知许家贫困,老师决定免费教他,并照顾他的学习。
许光达深受感动,发奋读书,六年后,他成功考入长沙师范学院。就在此时,邹希鲁老师的女儿邹静华与许光达定下了婚约。尽管这段婚姻是按照传统习俗安排的,但后来他们夫妻感情深厚,白头偕老。
1925年,许光达在长沙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共产党,并于次年考入黄埔军校深造。之后,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并在战斗中受伤,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此后,他加入国民党,担任了多个职位,积极从事地下工作,直至再次与家人失联。
许光达在1932年参军时受伤,并被误认为阵亡。家里人痛苦不已,直到许光达在莫斯科成功接受治疗后才得知自己并未牺牲。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不断参与抗日和解放战争,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
1949年,当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许光达终于重回家乡长沙。解放后,他如愿向父亲报平安,并计划回乡探望。
许光达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曲折和牺牲。尽管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他始终低调朴实,忠于国家和人民。在解放战争后,他依然没有忘记家乡和父母,每一次回到家乡,许光达都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这就是许光达,一个为革命、为国家奉献一生的无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