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被誉为神一般的存在,正是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并且在刘备去世后,努力为蜀汉续命数十年。但即便是如此杰出的人物,诸葛亮也曾因一时判断失误,错失了两位重要军事人才。如果这两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机会,或许蜀汉的命运会大不相同。那么,这两位才俊到底是谁呢?
第一个就是马谡,他是诸葛亮非常看重的年轻将领。马谡在被斩首的那一天,诸葛亮痛哭流涕,简直像失去了亲生儿子一样。马谡从刘备早期就开始效力,忠诚且勤奋,他的官职逐步上升。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谡遇到了诸葛亮。当时正值兵荒马乱,许多人都在研究军事,马谡也不例外。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诸葛亮对他产生了极高的评价。两人第一次见面,谈论了许久,从白天聊到晚上,甚至通宵达旦,足见他们的默契。
随着诸葛亮年龄的增长,他急需培养一位接班人,而马谡无疑成为了他的首选。事实上,诸葛亮把马谡看得很重,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要倾注心力。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然而他却选择了马谡,这也体现了他对马谡才华的高度认可。
然而,刘备对于马谡的看法则不同。刘备早在马谡加入蜀汉之前,就与他有过接触。他认为马谡虽然口才不错,但做事往往夸夸其谈,缺乏实际能力。刘备曾警告诸葛亮:“马谡这个人爱吹牛,很多话听着不靠谱。如果你真打算让他接班,得多观察观察。”尽管刘备提出了这个忠告,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依然将马谡提拔至重要位置。
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始了北伐计划,带领蜀军向魏国发起进攻。诸葛亮决定让马谡守卫关键的街亭,这一战略地点至关重要。为了确保马谡能够顺利防守,诸葛亮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王平辅佐他。但马谡却自以为是,放弃了诸葛亮的指示和王平的建议,选择把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魏军切断了水源,蜀军无法坚持,街亭最终失守。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决定斩杀马谡以示警戒。虽然诸葛亮非常不舍,但他认为,如果军纪不严,就无法保证北伐的成功。他曾说道:“前朝名将严厉治军,很多将领甚至杀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现在必须严守军规,否则如何完成先帝的遗愿?”马谡的确才华横溢,曾在平定南中时提出过很多重要的建议,帮助蜀汉安定了后方。如果当时诸葛亮能更早地识破马谡的性格问题,或许街亭之战就不会以失败告终。
第二位被误杀的将领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原本姓寇,他的母亲是刘邦后代的宗室成员。当刘备尚未有子嗣时,为了确保自己死后能有继承人,他收养了刘封,并赐名“刘封”。后来刘备确实有了儿子刘禅,但刘封依然受到刘备的重视。
刘封从小便跟随刘备征战,屡立战功。他不仅勇敢,且极具军事才能。刘备平定汉中后,任命刘封统领孟达的大军,负责攻占上庸郡。这个地区非常重要,是蜀汉防线的一部分。刘封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与孟达驻守在那里,展现了极强的军事能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刘封的表现开始出现问题。一次,关羽北伐时遇到困境,急需援助。刘封却未能及时响应,导致关羽被困并最终战败。关羽被杀后,刘备对刘封非常失望,开始产生怀疑。刘封与孟达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孟达最终投降了曹魏,并攻占了刘封的防区。刘封失败后,急忙回到成都请求宽恕,但无论他怎么解释,刘备都无法容忍他的失职。
诸葛亮看在眼里,认为刘封有很大潜力,但也发现他性格刚猛,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刘禅的威胁。因此,诸葛亮劝刘备尽早除掉刘封,以避免后患。最终,刘封被赐死,一位有潜力的军事将领就这样被埋没。
马谡和刘封的悲剧,展示了蜀汉内部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机会,也许能像关羽和诸葛亮那样,成为未来的英雄。可惜历史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而蜀汉也未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助力。或许,正如人们所说的,“天不助蜀也”,这注定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