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朝花费十几年心血建设的近代化海防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然而,在战后不久,清政府便启动了海军重建计划,开始通过购买和自主建造舰艇来恢复海军实力。从1896年起,清政府陆续向英国和德国购买了五艘巡洋舰(“海天”、“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并购入多艘新型驱逐舰。此外,清政府还开始着手自建舰艇,主要是一些小型炮舰和炮艇。
其中,有一艘小型军舰非常著名,那就是“联鲸”号。这艘船原本是专门为海军大臣建造的座舰,背后有着不少的故事。
一、研制背景
20世纪初,清朝重建海军时,醇亲王奕譞的第六子载洵担任海军大臣。1910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接到任务,为载洵建造一艘座舰,这艘舰就是“联鲸”号。与当时大多数清末自制舰艇采用铁胁木壳结构不同, “联鲸”号完全采用柔钢建造,标志着技术上的一个进步。
这艘船配置了速射炮、重机枪等武器,建造速度也相对较快,1911年便完成了建造。完工后,“联鲸”号凭借优美的造型和先进的设备得到了载洵的高度评价。该舰建造成本为11.55万两白银,相对于当时的技术和市场,算是较为低廉的价格。在清末自制舰艇中,尽管“联鲸”号的吨位不大,但其成本控制非常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世界各国也普遍为海军重要人物配备座舰。例如,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就为军令部长桦山资纪配备了座舰“西京丸”号。不过,“西京丸”号并非专门为座舰设计,而是由一艘商船改造而来,虽然其吨位较“联鲸”号大,武器装备也比“联鲸”号强,但其设计初衷并非座舰。
二、性能数据
“联鲸”号的主要性能如下:
- 舰长:52.7米
- 舰宽:7.6米
- 吃水深度:2.7米
- 排水量:500吨
- 舰员:94人
- 动力: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800马力(有说法为1000马力),2轴,航速13节。
由于“联鲸”号是海军大臣的专用座舰,因此它的武器配置相对较弱,配备了2门37毫米速射炮和2挺7.92毫米机枪。设计上更加注重豪华和舒适,舰上配备了探照灯、电灯、电风扇、无线电台和暖气管等当时的高档设备。舰内还专门设有一个大餐厅,以便举行宴会和舞会等社交活动。
三、服役情况
“联鲸”号于1911年正式服役,最初作为海军大臣座舰使用。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海军大臣载洵所在的清朝政权迅速崩溃, “联鲸”号也投向了革命一方,加入了革命军。随着清朝的灭亡, “联鲸”号转而成为民国初期海军的座舰,并随孙中山等领导人一起巡航。1912年1月12日,民国成立后的首次海军阅舰式在南京下关江面举行,而孙中山座舰便是“联鲸”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北洋政府扣留了两艘德国长江炮舰——“祖国”号与“水獭”号, “联鲸”号也参与了对这两艘舰艇的看管工作。到了1917年,北洋政府参战后,这两艘舰艇被改名并加入民国海军。
1930年,“联鲸”号被改造为测量舰,并被重新命名为“皦日”号。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面对日军舰队准备沿江而上,国军在江阴用水雷和沉船布设阻塞线。“皦日”号接到任务,驶向长江下游执行航标破坏任务。但在南通附近,遇到了日军舰艇并发生了炮战。由于“皦日”号舰小火力弱,最终只能选择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皦日”号采取了之字形航线,试图摆脱追击。日军舰艇因体积大、吃水深,最终被“联鲸”号引导进入了浅滩而搁浅。愤怒的日军派出大量战机轰炸“皦日”号,最终这艘曾为海军座舰的军舰被命中数弹沉没,成为江阴抗战中与敌舰机正面交火后损失的第一艘舰艇。
通过“联鲸”号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海军重建的艰难过程,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战火与风云。这艘小型舰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清朝海军的大臣座舰,到民国海军的标志性舰艇,再到抗战时期的悲壮命运,它承载了很多历史的瞬间。